全世界有15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真菌,能吃的食物也有100多萬種,天養萬物,萬物各歸其用,當我們用的對時,能有上醫治未病之妙,能生健康百歲之功。
藥食同源,食之有味
中國人對“吃”的講究,可謂舉世聞名,光是烹飪的方法就有36種:炒、炸、熘、爆、烹、燉、燜、煨、燒、扒、煮、汆、燴、煎、貼、塌、蒸、烤、涮、熬、拔絲、蜜汁、瓤、鹽焗、熗、拌、醃、滷、凍、酥、薰、醬、卷、臘、掛霜、灌。
中醫在很早就認識到食物對身體的療愈效果,不僅營養,亦能療疾祛病,《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通過食療可以治療各類如:失眠、貧血、骨質疏鬆、腎虛、脾胃虛弱等等症狀。
孫思邈《千金方》:“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可見食療在中醫中的位置之高。
食療養生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主動善用各類食物,讓合理健康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食物就會對我們的精神及身體形成良性調節。
所以這種良性調節就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吃什麼、怎麼吃”。有時候想一想,大多數的三餐乃至多餐好像並不是因為身體真正需要去吃?而是習慣到點了要吃了,應酬需要吃。但是我們並沒有深入的去思考這個問題,這種生活方式對我們的身體真的好嗎?
膳食搭配,營養均衡
《黃帝內經》裡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
吃得有節有序。吃的有規律,攝入的食物要適量。
食物養生作為我們日常的一種生活,它的效果取決於是否堅持。
對身體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入肝。適量食酸可補肝,過量則導致肝氣偏亢,肝木乘土,致脾氣衰弱,或使肝氣不足。脾虛者少食酸,酸味傷筋
苦味入心。適量食用苦味可以補心,但過量會損傷心氣,出現心悸煩悶,甚至心火虧損,腎水上泛,面色變黑,胸滿喘促。有骨病的人不能過多食用苦味食品。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
甘味入脾。甘味食物有補脾胃作用,但過量則會使溫濁內生,脘腹脹滿。
辛味入肺。適量食辛味可補肺氣。過食可致肺氣乘肝,情志受影響,妨礙肺肝心功能的協調。氣虛的人,過食辛味,使氣耗散,加重氣虛。多食辛則脈急而爪枯。
鹹味入腎。適量食鹹可補腎,過量則使腎氣偏亢,腎水侮土,水氣擾心,致心情不暢,肌肉萎縮,或使腎本身受損或腰骨枯槁。津虧血少之人少食鹹,因為鹹能滲津液而傷血,導致血液凝澀而口渴。高血壓、心臟病、產後、手術後者不宜多食鹹味。
根據體質而食。人群中常見的體質有:平和型、氣虛型、陽虛型、陰虛型、痰溼型、溼熱型、血瘀型等。大家在食療養生中,應根據自己的體質,多吃“性”“味”相投的食物,達到平衡陰陽的作用。
平補陰陽,均勻營養
陰虛體質型——此類人一般較瘦,面色發紅,常有口乾、手心足心發熱,夜間盜汗等症狀。飲食宜清淡,遠離肥甘厚膩、燥烈之味,多吃黑芝麻、蜂蜜、乳品、魚等食物,少吃蔥、姜、蒜、椒等辛味之品。
陽虛體質型——此類人平時怕冷,常自汗出,此類人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雞肉等。儘量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
痰溼體質型——此類人精神倦怠,睡眠多,自覺身體沉重。宜少食肥甘厚味,且勿過飽,多吃蔬菜、水果,如白蘿蔔、紫菜、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薏仁、紅小豆、蠶豆。
氣鬱體質型——此類人面色發暗,平時性情急躁,愛生悶氣。宜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蕎麥、韭菜、香椽。
………………………………
四時養生,順時而吃
春季——萬物復甦,樹木條達,陽氣生髮。春季符合肝的特性,是肝氣當令的季節,應當注意養護肝氣,防止肝陽偏亢,宜多吃甘緩食物,如牛肉、紅棗、糯米、甘藍、菜花、山藥、大米、菠菜,少吃酸澀、收斂的食物,如醋、山楂。
夏季——氣候炎熱,與心的關係密切,要注意養心。為防止心火過旺,宜多吃清熱消暑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絲瓜、西瓜、綠豆、南瓜等。少吃辛熱燥火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辣椒、胡椒、生薑等。
秋季——秋天氣候比較乾燥,是肺氣當令的季節,注意養護肺氣。宜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銀耳等。少吃香燥食物,如花生、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
冬季——冬季寒冷,陽氣閉藏,腎氣當令的季節,注意養護腎氣。一是多吃補腎益精的食物,如牛骨髓、羊骨、桑葚、枸杞子、黑芝麻等。二是多吃辛熱散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香菜、胡椒、生薑等。少吃寒涼的食物,如苦瓜、綠茶。
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講究養生之道。中醫素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你吃了什麼,吃的東西的方法,吃東西的時機,都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很多人“好吃”,但不一定“會吃”,會吃是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