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內經原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作為一名資深中醫愛好者,我首先向小夥伴們推薦的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關於養生的篇章不少,比如我今天要談到的《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所謂四氣調神,就是告訴你春夏秋冬這四季,該怎麼順應自然來養生,尤其是精神調養方面。

原文第一句“春三月,此謂發陳”。這個發字是念廢,廢棄的廢,廢陳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廢除陳舊之氣。在春三月,也就是陰曆的正月、二月、三月,利用春天陽氣上升的機會,來祛除冬天積蓄下來的陳舊之氣。

你看看春天,天地萬物都是欣欣向榮、一派生機盎然的樣子,所以“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那麼人跟自然也應該是相統一的,要“夜臥早起”。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這裡講的夜臥就是天黑之後稍微晚一點睡。可不是說讓你到晚上十一、二點再睡,然後還振振有詞,《黃帝內經》上說的就是要晚睡呀,這可是天大的誤會,人家可沒叫你睡那麼晚。

早起幹啥呢?要活動,要“廣步於庭,被髮緩行”,就是要慢慢地走,在庭院裡面慢慢活動。活動時要放鬆形體,要“被髮緩形”。這個“被”通“披”,披頭散髮的“披”。古人的頭髮是要梳起來的,不要梳緊了,披著,而且不要穿緊繃的衣服,要“緩行”。

那有小夥伴會問了,我家沒庭院怎麼辦,沒辦法廣步於庭。可以拓寬來想,庭院可以認為是室外。想想看,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帶全家人一起,或約三五好友,去郊外踏踏青、放放風箏、順便摘點野菜,想想就覺得心情舒暢吧。

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激烈。人們剛剛才從冬天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的是循序漸進。像以上這些活動,運動量不大,又可促進人體陽氣的上升,在春季是十分適合的。

緩和的活動“以使志生”。志就是精神方面,因為你的活動順應了春天的生髮之氣,精神就會比較振奮,這就是以使志生。早上起來,空氣多麼的新鮮,悠哉悠哉到處走走,容易開啟思路,產生靈感。可能先前解不開的事,一下就茅塞頓開了。

除了形體和精神方面的養生,還要保持好的心態。內經原文說“生而勿殺”,比如前面說的散步,散著散著,腦子裡突然產生了一個靈感,那就趕緊把它記下來吧,不要讓它消失了。

“予而勿奪”,給予的就不要剝奪,這也是指心態,對人對己都要有平和的心態,尤其是對自己不要太苛刻了。現代人容易產生焦慮,有時候就來源於對自己太過苛刻、要求太高。

“賞而勿罰”可不是說誰誰誰犯了錯誤,不能懲罰他,只能獎賞他,這可不對啊。“賞而勿罰”指的是要多鼓勵,少懲罰。所以保持良好心態,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你看,人的形體、精神狀態、心態都要符合春生之氣,這就是春天的“養生之道”。這裡所說的養生,跟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養生不是一個概念。中醫理論有這樣一句話,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這裡先只講春生。春天在五行屬木,其性條達,怎麼理解呢?比如說到了春天,你看那些樹枝發芽抽條了,這就是生,所以叫春生。

在這個時候,就要養肝,肝喜歡舒暢、柔和、升發的東西,討厭被抑制,跟春天的生髮之氣是相應的。如果相悖,就會傷肝。肝傷了之後,會引發一些肝的病變,尤其容易出現情志上的病變。像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春天也容易發病。

不僅影響到肝,到了夏天的時候,還會產生寒變,即原文所說的“夏為寒變”。什麼叫寒變?寒變就是寒中洞洩,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講的食源性腹瀉、夏秋腹瀉等病症。因為春天人的陽氣沒有養起來,當生不能生,那麼陽氣在夏天當長就不能長,容易產生裡寒。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本段最後一句“奉長者少”,奉,供養的意思。人體陽氣在春天沒有生長起來,就不能在夏天蓬勃發展了。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老年養生,總結太到位了,總有一條說在你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