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其實,是對社會的全面考驗,不僅僅是驗證醫療和疾病控制能力,對咱們的文化,甚至每個人的思維和習慣,都是1次考核。比如,咱們民間有說法,魚生火,肉生痰,蘿蔔青菜保平安。於是,有些普通群眾就想,發燒和咳痰,正是肺炎的表現呢?防疫期間,是不是應該全家吃素?防疫期間,到底應該如何科學地安排全家膳食?咱們現在來解析。
咱們先來看看魚生火的說法是怎麼回事吧。魚肉水分多,從成分看,含氮物質及遊離氨基酸豐富,因此,魚肉放置時間長,就容易成為微生物繁殖的溫床,從而腐敗變質,由於產生較多生物胺,而發出臭味。老百姓通過對臭魚爛蝦的觀察,將魚肉列為發物。所謂發物,是指能夠導致傷口潰爛或舊病復發,產生紅腫熱痛。魚生火的說法由此產生並流傳。
從科學角度來看,生物胺對有機體的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生物胺,包括組胺、色胺、酷胺等多種類別,參與激素調節等生理活動,當生物胺積聚超過正常水平後,就會引起頭痛、噁心、心悸、皮疹、血壓升高、呼吸困難等過敏症狀。但是,烹飪後的魚肉,再經過消化和吸收,如果不是對蛋白質過敏,是不會存在健康隱患的。因此,魚上火的說法並沒有多少科學道理。
肉生痰的說法,是因為某些肉類脂肪含量高,或者牛羊肉等被認為有羶味,也被列入了所謂發物。此外,吃肉多的人,容易肥胖,而肥胖的人氣道反應高,可能誘發哮喘;肥胖還會帶來更多的慢性炎症發生,影響呼吸功能,產生咳痰症狀。因此 ,肉生痰,嚴格說,應該是胖生痰,問題的核心是預防肥胖,而不是吃肉。不吃肉,多吃蘿蔔白菜,可以增加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白蘿蔔也被認為有平喘功效,但是,只吃蘿蔔白菜,會導致營養失衡,反而會影響免疫力,那是保不了平安的。
防疫期間應該安排膳食呢?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果供應情況許可,膳食安排可以從5個要素來考慮。第1點是食物多樣,穀類為主。食物品種包括谷薯、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堅果等;第2點,多吃蔬菜水果及奶類,如果可能,最好每天喝300克牛奶;第3點是魚肉、瘦肉、禽蛋適量,少吃加工肉類;第4點是少油少鹽,飲食清淡,足量飲水,最好每天喝夠2000毫升水;第5點是吃完後,別坐著發呆,創造條件在家裡進行適當運動,保持能量平衡。
防疫期間,基層工作者,特別是社群管理人員,非常辛苦,每天戰鬥在防疫一線。這類可敬的人士,在膳食安排中,首先要保證足夠的能量攝入,男性每天攝入2400到2700大卡;女性2100到2300大卡。膳食結構應該保證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多吃蛋類、奶類、畜禽肉、魚蝦、大豆等,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多吃點青菜和水果。太忙,顧不上吃正餐,可以考慮通過奶粉和營養素進行補充。
防疫期間,如果屬於輕症居家觀察或是恢復期,膳食安排,首先要保證能量充足,每天谷薯類攝入量250到400克,優質蛋白質每天150到200克,每天吃1個雞蛋,再喝300克奶,總脂肪供能比佔到膳食總能量的25%到30%,簡單說,就是要比平時吃得更好些。同時,蔬菜保證每天500克,水果200到300克,飲水量每天1500到2000毫升。如果食慾較差,可以攝入營養強化食品或補充劑來增加維生素及微量營養素。居家觀察及恢復期,不能吃飽就躺著,還要注意增加日照,並保證充足睡眠及適量的身體活動。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