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芪。皮黃肉白,堅實者良。入補中藥槌扁,蜜炙。達表生用。或曰補腎及治崩帶淋濁,宜鹽水浸炒。

【處方用名】黃芪(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黃芪(生用,長於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 蜜黃芪(蜜炙,長於益氣補中)。

【基本功效】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本品甘溫入脾,長於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補氣昇陽之要藥。用治: ①脾胃氣虛之食少、腹瀉、氣短乏力等; ② 中氣下陷之內臟下垂,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③血虛證,與當歸配伍,即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2,用於肺氣虛證、固表止汗

本品能補肺氣,益衛氣,從而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治:①肺氣虛弱之咳喘氣短,配紫菀、五味子等; ②表虛自汗,常配麻黃根、牡蠣等,如牡蠣散(《和劑局方》); ③虛人感冒,配防風、白朮,即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用於拖毒生肌

本品能夠補氣生肌,託毒排膿。用治: ①瘡瘍膿成而不潰,常用生黃芪配伍川芎等,如透膿散《外科正宗》; ②瘡瘍潰後不斂或內陷,宜配伍人蔘、當歸等,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4,用於氣虛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補脾益氣以治本,又能化氣以利水,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用治氣虛水溼失運之水腫;小便不利,常配防己、白朮等,如防已黃芪湯《金匱要略》。

5.用於中風、半身不遂

本品還能補氣以行血,用治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常配當歸、川芎等,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此外本品能補氣攝血,用治氣虛不攝之便血、崩漏,如歸脾湯《濟生方》;能補氣生津以止渴,可用治氣虛津虧之消渴證,常配天花粉、葛根等,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用於甘溫除熱、補氣生津、胸痺等症。

【現代運用 】現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肝炎、腎炎、病毒性心肌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調節三高、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

本草摘要:

黃耆: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甘,溫。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丹溪雲: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朱震享,號丹溪,著《本草補遺》。】 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氣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

生血生肌,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經》日血生肉。排膿內託,瘡癰聖藥。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託。痛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氣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新安汪機治痘症虛寒不起,用四君子東加黃耆、紫草多效。間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藥之不精,思之至忘寢食。忽悟曰:白朮燥溼,茯苓滲水,宜痘漿之不行也。乃減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湯。【汪機,號石山,著《本草會編》。】

王好古曰:黃耆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裡藥。【王好古,號海藏,著《湯液本草》。】

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甄權,著《藥性論》。

《日華》謂其止崩帶者,氣盛則無陷下之憂也。《日華,著《大明本草》。》《蒙笙》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加當歸,因勢寡,功被參、者所據;補血湯數倍於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補血湯。氣藥多而云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裡愈虛矣。【陳嘉漠,著《本草蒙笙》。】

附食補小方一個:黃芪6-10克,當歸6-10克,紅棗3枚 煲湯或代茶飲,也可單用本品。

功效:用於氣虛倦怠乏力、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等氣血虛的症狀

意見建議:對於女性朋友,例假造成的氣血兩虧,可以適當的進食當歸和黃芪以補充氣血。

持續更新......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要怎麼做才能遠離乾眼症的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