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前些日子接觸到一位57歲患者王大姐,她的具體情況為總覺心慌氣短,晚上入睡難,夜裡常驚醒,早起時是像“打了一晚仗似的”,渾身乏力頗是疲憊。

談及“疲憊原因”,也不外乎都是些“家庭瑣事”,雖說雞毛蒜皮,卻都是需要操心的事項。於是,胡思亂想、思慮過重成了王大姐日常生活中的常態,日子久了,那些被生活所累的負面情緒便鬱結於心,成了心臟狀況本就不良的王大姐發生心律失常的誘因。

針對王大姐的病況,醫生對其進行了PHQ-9(抑鬱症篩查量表)和GAD-7(廣泛性焦慮量表)測試,結果顯示王大姐已達到輕度焦慮和明顯抑鬱狀態。其實,“王大姐”並非個例。面對繁複的現代化生活,快節奏、高壓力已成時代標籤。在此背景下,心理壓力大導致的焦慮、失眠、脫髮等亞健康問題早已屢見不鮮。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極的“壞情緒”,往往會成為多種“壞現象”發生的核心誘導因素,甚至成為疾病的關鍵“致病源”。比如情緒引發的心理障礙;加重原本就存在器質性病變的心臟病患者的病情;導致“心慌、氣短、胸悶、呼吸困難”等類似心臟病徵兆的病症產生。由此,情緒變化對身體健康的深重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言及此,在倡導大眾關注情緒調控,積極樂觀生活的同時,已經誘發多種問題的患者又該如何?

別擔心,網路上有句熱門俗語“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解決諸如此類問題,新型醫療學科“雙心醫學”應時而生,成為廣大雙心病患(心血管疾病常伴隨心理疾病)的福音。

所謂“雙心醫學”,即加強臨床醫生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的關注,並在對軀體疾病進行治療的同時,注重對患者心理障礙的干預。須知,流調資料表明,心內科心理障礙發病率高達50%,遠超腫瘤科、消化科。

同時,多個國際心血管疾病診療指南也均有推薦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時,需考慮篩查並治療患者抑鬱和焦慮等心理障礙。綜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礙,早已成為內科醫生的診療痛點及關注焦點。

當然,“雙心疾病”作為新詞彙,對大眾來說,仍較為陌生。其實簡言之,就是指心理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比如冠心病,當人們產生焦慮情緒時,精神受刺激就會處於緊張狀態,從而使身體消耗能量抵禦“情緒”。此時,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導致人體需氧量增大,而人體為了獲得氧氣支援,就會不自覺加快呼吸頻率,同時心率也會加速,以確保心臟各心肌細胞的供氧量。

此狀態下,心臟只能超負荷工作以滿足人體所需。而長期的不堪重負,則會使冠狀動脈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再加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有害物質在血管內日積月累的堆積,血管堵塞、血流不暢,無法將血液和氧氣輸送到心臟,心肌細胞得不到能量供應還得加班工作,自然很容易引發心律失常、心絞痛,甚至心衰、心肌梗死。

不僅如此,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得知自身病情後,會因擔心生命健康而產生心理負擔。鬱鬱寡歡中,軀體疾病與心理障礙無形中形成了惡性閉環,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危及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因此,心內科醫生在治療雙心疾病時,通常會選擇軀體治療+心理治療的雙向療法。其中,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和藥物治療。不過對於此處涉及的藥物治療,卻多指中醫學層面的調理。一般來說,當醫生認為患者的病情還未達到使用精神類藥物的程度時,即會建議患者到中醫科進行調理。

中醫認為,冠心病病理機制是:氣虛血瘀。“氣“類似動力,氣推血動力不足,就會導致血液瘀滯。因此,中藥治療冠心病的核心為調節、調養、安神,著重對“氣”和“血”進行調理。當然,中醫學在不斷的演進中,用藥方面也在不斷迭代。

相較於古時的熬製、配藥,當前的中藥藥品便捷多效。故而,在雙心疾病的治療方案中,採用純植物配方研製,由十四味藥材組成,且八味兼具安神效用的山海關藥業 “養心生脈顆粒”深受患者認可與信賴。

括而言之,注重心理與身體雙向治療的雙心醫學,已成醫學領域治療心血管病患者方案迭進的大勢所趨。而對患者來說,冠心病或許無法痊癒,但只要我們始終保持平穩、樂觀的心態,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菸戒酒、不劇烈運動、不過度勞累,並積極配合治療,就可以控制好病況,享受舒適美好的生活。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張梁:邊緣供肝相關重度再灌注後綜合徵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