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養生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黃帝內經》雲:“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注重養生是到達健康彼岸的舟楫和橋樑。養生治未病重在四調:調精神;調呼吸;調起居;調飲食。

一、調精神

1

虛靜益神

調神攝生,靜養為首:這是調攝精神,益壽延年的重要方法。經常保持思想清靜,心態平和,不為名利和物質所累。

《黃帝內經》記載:“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靜養作用。精神內守,有助於腎精封藏,精氣充盛,可以內養五臟,外御邪侵,則身體強健,病無從由生。

《黃帝內經》說:“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

省思養神

“思則氣結”思慮過多會導致氣機鬱滯,氣血迴圈流通不暢,日久氣鬱化火,耗傷精血,從而導致腎中精血虧損。省思作用:省思少慮,養心斂思,能保全腎中精氣,使機體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神清氣爽,健康長壽。

3

暢懷怡神

暢懷是指舒暢情懷,即舒調七情六慾,使其暢達,以利心神和調,五臟安定。七情過極危害健康,《內經》認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從而影響到腎中陰精之藏守。

舒暢情志的方法有詩歌詞賦、琴棋書畫、花木鳥魚、藝術欣賞、古物收藏、旅遊垂釣等。精神有所寄託,去除煩惱,陶冶性情,抒情暢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養生長壽。

二、調呼吸

調呼吸(調息)是道門養生的入手功夫。

1

調息的作用

通過氣息的調整可以達到護腎養生的目的。“撥出心於肺,吸入肝於腎。”天地之精氣通過口鼻吸受,入藏於肝腎,對腎中精氣有培補充益之作用。體內濁氣則通過心、肺的作用而排出體外,從而實現吸清呼濁、吐故納新之清濁氣體交換。

2

調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達到養生護腎的目的。調息如與調神聯用,效果更佳,即《黃帝內經》所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現代醫學研究:深呼吸有助於提高肺活量,增強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臟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調起居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鍊。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祕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慾,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鍊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鍊,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採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溼,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絡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起居失宜是中醫學內傷性致病因素之一。《黃帝內經》強調“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形與神俱”之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1

起居有常

道醫認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雙休日、五一、十一長假之後是醫院就診高峰。此間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2

順應四時

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們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使人的生命節律與自然界的變化節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做到衣著適當,飲食合理,起居合宜,動靜相隨,才能保持健康,增強體質,避免邪氣的侵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養生原則和方法,就是要求人們養生必須遵循四時變化規律。

3

勞逸適度

道醫認為過勞過逸皆可致人於病。過勞包括體勞、神勞和房勞過度等方面。致病特點一是耗氣,二是傷形。

耗氣:勞力太過,導致內臟精氣耗損,功能減退,可見少氣懶言、氣喘汗出、神疲睏倦、形體消瘦等症。

傷形:長期用力太過,勞傷筋骨,組織損傷,久而積勞成疾。

四、調飲食

道醫主張人的飲食應該適時適量,不可過飢過飽;同時要注意食物的潔淨;強調“藥補不如食補”的補法原則,主張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節,能夠收到藥補同樣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藥物效能的偏勝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胃腸息肉患者的護理措施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