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 期 導 讀

想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防病方法?

並不難!

臨近過年,各門親戚已經帶著口罩走動起來。

可能是疫情改變了大家的價值觀,今年一見面聊的話題都是養生。

比如有位親戚,對一種網上流傳的拍腹法很著迷,不停地跟我們安利。

手法大致是這樣的:

用手拍肚子,力度以舒適為宜。

就這麼簡單,但拍起來可熱鬧了:

拍了有水聲的,是肚子裡有「死水」,要把死水拍活;

大便不通的,拍起肚子能幫助排便;

拍打出痧的,是腹部溼邪瘀堵;

經常拍打,對肥胖、高血壓、腸胃病等慢性病都有好處…

大家聽完試了一下,說拍完輕鬆了,肚子暖烘烘的;但也有人很懷疑,說這是養生而已,說它能治病就誇張了。

拍腹養生有道理嗎?適合誰?

拍腹法有用嗎?適合所有人嗎?沒有系統學過中醫的人很難回答這些問題。

而熟悉中醫基礎的人,思考這類問題並不難。拍腹法的核心方法是:以陽養陰。

什麼是以陽養陰?首先,人體背為陽,腹為陰。陰主靜,主藏,主凝結。

因此,腹部是最容易窩藏陰邪的地方,各類水溼痰飲在此地常年堆積,瘀堵經絡,俗話說「一肚子壞水」一點沒錯。

其次,陰氣過盛怎麼辦?要用陽氣來調和。

陽主動,動則生陽,拍打就可以讓腹部的氣血動起來,轉化陰邪為正常津液,為人體利用或排洩。

那麼,拍腹法適合哪類人使用?

很簡單,適合腹部有陰邪積聚的人用,也就是肚子偏大、不愛運動的人。

用在這類人身上,拍腹能夠很快改善肚子大,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排便難、高血壓、婦科病、小便問題、腸胃問題、生殖問題等。

由此還可以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在什麼時間拍腹最合適?

兩個時間,第一個是午飯前,第二個是睡前。

午時人體陽氣最盛,動態最明顯,此時拍腹可以藉助大勢,一舉剷除凝結在腹部的陰邪;

而睡前(接近子時)人體陰氣最盛,是一天中腹部陰邪最嚴重的時候,此時拍腹可以避免陰氣成勢,威脅健康。

也就是說,午時拍腹是預防,睡前拍腹是祛病。

一通百通,與拍腹具有相似功效的其他方法,如意守丹田(意到氣到)、艾灸肚臍附近等,都有類似的功效。

總結為:陰盛的人,要以陽來養陰,以動來養靜。

女人靠男人來養,男人靠女人來磨,一陰一陽才有道。

中醫的核心方法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也就是陰者陽之,陽者陰之,實現中和。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中醫「損」到極致,就是對陰陽的辨識與運用,沒有其他東西。

知道陰陽之道很重要,知道「沒有其他東西」更重要,因為它會給你「理論自信」:

中醫如此而已,一點都不難。

曬背、灸背有道理嗎?適合誰?

再舉一例子,曬背這種方法有效嗎?適合哪類人用?

再次運用陰陽的觀察視角:陽主熱,陰主寒。曬背在人體的陽面施用補陽的方法,可歸結為「以陽補陽」。

誰適合用補陽的方法呢?很簡單,就是陽虛怕冷的人。

身體是否陽虛,它本身就會告訴你:用手探查背部面板,陽虛的人,總有一些部位是偏冷的,提示我們陽氣不足。

這類人曬背、艾灸背部偏冷區域最合適,直到背部偏冷區域消失,就把體質調回了健康。

關於艾灸,很多人糾結是灸背部好,還是灸腹部好。

同理,艾是純陽之物,主溫通,艾灸背部可以補陽通陽,適合陽虛的人;艾灸腹部則是以陽養陰,適合陰盛的人。

陽虛陰盛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單獨存在或與其他體質並存。檢索一下體質辨識知識,或由中醫師幫助辨證,就可以對艾灸運用自如了。

老話說:「男不能露背,女不能露腹。」也有道理嗎?

男屬陽,背部是陽中之陽,偏性最大,因此最容易招陽邪(風邪、熱邪等);

女屬陰,腹部是陰中之陰,偏性最大,因此最容易聚陰邪(寒邪、溼邪等)。

男護背,女養腹,就成了大家有意無意遵守的養生常識。因此拍腹、灸腹更適合女性。

拍膽經有道理嗎?適合誰?

再來,拍膽經有效嗎?適合哪類人?

膽經分佈於人體的側面,屬陽經,本性善動。拍膽經是以陽補陽,適合陽虛或膽經瘀堵不通的人。

是否陽虛,可以從怕冷、穿衣比別人多來判斷;而是否瘀堵不通,可以透過按揉經絡路線來判斷。

如果膽經路線上有一按就痛的點,特別是風市穴(腿外側中線,手自然下垂時中指尖處)附近,則說明膽經有瘀堵,適合拍膽經。

而沒有陽虛或膽經瘀堵的人,正如吃飽了飯還要喂,沒有必要,也不會出好效果。

如果有人陰虛陽亢,經常手腳心熱、午後發熱、夜間盜汗,這樣的人不適合拍膽經,而適合拍大腿內側的脾經、肝經、腎經。

拍陰經同樣是以陽養陰,能夠調動陰氣去收斂陽氣,改善陰虛症狀。

艾灸則推薦三陰經氣交會的三陰交穴,滋陰效果非常明顯。

很多人學中醫,從來不會去看《中醫基礎理論》,覺得它枯燥、晦澀,或者總說些「正確的廢話」。

其實,中醫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就好比建築得以佇立,完全是因為地基。

掌握了基礎,就像房屋有了地基,地面之上任你搭建,百花齊放。

中醫有它內在的邏輯,近現代醫家不辭辛苦,把兩千多年的中醫精華與理據總結為《中醫基礎理論》。

它是醫學院校大一新生的入學第一課。有了「基礎」,後面的診斷、方劑、針灸、內外婦兒科等學習才「順理成章」。

因此,學會利用前人的理論總結,是給中醫小白/初學者最實用的建議。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月經調理容易陷入“誤區”!明白這個理,也便容易看到療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