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科普我們是認真的,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俗話說,“百病從寒氣,寒從腳底生”。意思是說,很多的身體問題都是從“寒”而起,而身體的“寒”,多從腳底開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也有一句俗話,叫做“從頭涼到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當我們很緊張的時候,會覺得有一股寒意,從腳底直上心頭。此外,晚上睡覺如果覺得全身有點悶熱,只需要把兩隻腳掌伸出被窩,全身立即就清涼起來。
這幾個例子,足可以說明,雙腳和“寒”之間的聯絡,是非常密切的。
如果說理論上的闡述,其實也很簡單。雙腳是足三陽經的終點。機體陰陽二氣的循行,是從頭向腳的一個趨勢。當雙腳這個“終點站”未能保護好,是不是有點像陽氣的“出口”?陽氣會不會從這裡直接和地面的陰寒之氣溝通?
所以,保護好雙腳,一定程度上就能保護好陽氣、遠離陰寒。而陰寒是一種沒有生機的偏性,對身體是很不好的。
尤其進入冬季之後,外界的陰寒漸盛。“天為陽、地為陰”,而雙腳則是最接近陰寒的身體部位。所以,冬季從雙腳做起,是最能養護好陽氣,溫煦全身的。
我們說得最多的“養腳”方法,就是泡腳。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件常用品:木盆。也不乏某些穿著“高科技”外衣的盆子,比如電、磁、紅外等等。總之,都無外於一個目的——用來泡腳。
為什麼泡腳能養陽?
我們常說的泡腳,最開始其實就是用溫熱的水“燙腳”而已。藉助水溫,讓冰涼的雙腳暖和起來,從而全身暖和。後來逐漸加入一些溫陽祛溼、活血祛風的中草藥,以期起到更好的保健作用。
無論是用熱水還是加入其它“佐料”,都離不開“溫熱”這個中介。陽熱之氣直接浸泡、燻蒸雙腳,必然會對體內的陰陽有所調整。
既然,泡腳是通過影響、調理體內的陰陽來達到目的。那麼,自然也就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樣也有不適用的時候。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切勿將其視同一個“萬能”的養生方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泡腳溫陽,那麼,陰虛上火肯定是不適宜的。
總之,百病從寒氣,寒從腳底生,冬季泡腳,注意好如下三點,養陽氣:
1、泡腳最常用的幾種原料:最初用來泡腳的,其實就是清水。後來有錢人家逐漸會加點鹽(古代的鹽是比較值錢的,窮苦人泡腳用不起)。再後來,艾葉和生薑,使用的最多的泡腳原料。可以說,後世幾乎所有的泡腳“祕方”,都離不開這三種。至於其它的如花椒、紅花之類,出現的時間相對要晚很多,有的甚至也就是近年出現而已。
因此,如果只是一般的養生用途,我們完全可以選擇鹽、艾葉和生薑三種夠矣。它們都是非常普通廉價的植物,在農村幾乎隨處可見。艾葉切成小段,生薑切成薄片,一起熬水後加一小勺鹽,水量以漫過腳踝為好。泡腳的同時,還可以揉搓腳掌,按摩腳底湧泉等等,有不錯的溫養陽氣之用;
2、泡腳也需要注意“度”:泡腳雖然是一種不錯的養生方法,也適合大多數人群使用。但是,它也有三個“度”需要注意。
首先是溫度,泡腳的溫度也不宜太高,大概在40度到50度之間,以自己能夠忍受為宜。溫度過低,起不到養陽的功用;溫度過高,容易燙傷;
其次是頻度,泡腳的頻度也不宜過高。有人認為,泡腳能養陽,我每天多泡兩次不更好嗎。其實,泡腳的頻率也不宜過高,以隔晚一次為好,最好不要超過每天一次。
最後是泡腳的強度,有的人泡腳,能泡得全身出汗。其實,“冬季養藏,莫擾乎陽,無洩面板”。泡腳讓全身出汗,肯定是“擾陽”和“洩面板”了,是不合適的。比較合適的強度,是以全身覺得暖乎乎的但不出汗為好。
3、泡腳也有不適宜的時候:前面說了,任何一種養生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泡腳也是如此。
年紀過大的老人不大適宜泡腳。老人本來手足發涼,有泡腳的意願。但是,老年人心血管一般不大好。泡腳還是有點加重負擔,所以不大合適。即使想暖暖腳,水溫不宜高,時間也不宜長;
有陰虛火熱的人不宜。這一點其實好理解,泡腳是養陽的,對於陰虛火熱的證候,肯定是適得其反;
大病之後,身體比較虛弱時也不適宜泡腳。大病體虛,正是需要靜養的時候,身體各臟腑的機能相對比較“疲勞”。此時泡腳,有點“差餓兵”的意味,損耗正氣。
總之,“百病從寒氣,寒從腳底生”,這句話有一定的養生道理。而且,泡腳能養護陽氣,更是一種傳統的養生之道。但我們需要注意上述三點,才能用它達到最好的養生目的。
#健康科普大賽# #新作者扶植計劃# #青雲計劃# #把健康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