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學生。
【指導教師】郭煒,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山東新中魯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厭食是指較長時間食慾減退或消失的症狀。多見於兒童。長期厭食可致營養不良,生長髮育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中醫認為多與脾氣虛弱、溼阻中焦有關。
一、溼阻厭食,理當調氣化溼。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處必由留邪。取三仁湯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宣通,肺氣亦順,則諸氣皆順。氣化則溼化,溼化則津氣流通,不治“燥”則“燥”自已,脾胃升降復常,故亦不“消導”而能食矣。
二、肝鬱脾虛、腸胃失和,當舒肝健脾、通腸開胃。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芍藥、香附、砂仁、陳皮、焦三仙、谷芽疏肝健脾開胃,瓜蔞、郁李仁、大黃、枳殼通腸腑,順氣機,有些患者厭食為主症,以消瘦為臨床表現,理應補益氣血強壯體質,但由於其大便不通,代謝濁物不能外排,故此時進補不僅徒勞而且加重厭食,所以通腑瀉下,使濁氣下降,清氣才能升,胃腸運化才能恢復,氣血生化才能有源。所以臨床對待厭食消瘦要全面考慮,不能盲目進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