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加上飲食以及作息不規律,於是胃病就成了當代年輕人中的常見病,而胃病中最為普遍症狀就是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症的病證,又稱“胃脘痛”。由於疼痛部位近心窩處,古人又稱“心痛”“心下痛”等。其發生常與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有關。而我們今天主要講的就是寒性胃痛。
寒性胃痛包括寒邪犯胃和脾胃虛寒兩個證型。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
寒邪犯胃主要症狀: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飢時痛減,納後痛增,得溫痛減,遇寒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
脾胃虛寒主要症狀:上腹胃脘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後痛減,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若在家中出現以上胃部症狀,可使用艾灸用以下兩種操作方法進行緩解。
取穴以胃之下合穴、募穴為主,即其主要取穴為足三里、中脘、內關、神闕、胃俞以及脾俞。
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腧穴,距離面板2-3cm處進行施灸,使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灸至面板紅暈為度。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溫灸盒灸
將艾條點燃後插入溫灸盒孔中,放置於腧穴處進行灸治即可,使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灸至面板紅暈為度。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穴位定位
足三里—小腿外側,犢鼻(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
中脘—上腹部,正中線上,臍上四寸
內關—腕掌側遠端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闕—腹部,臍中央
胃俞—背部,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背部,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注意事項
1.單次施灸時間不可過長,以防燙傷;
2.施灸時,注意避開易燃物品,以防起火;
3.灸後可飲用熱水,避免飲用涼水;
4.天氣較涼,施灸時應注意保暖;
5.對於面板感覺遲鈍者,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溫度,做到既不燙傷面板,又有好的效果;
6.灸法適用於寒證、瘀證,禁用於虛熱證,施灸前應由專業醫生辨清體質或明確診斷,避免盲目自灸。若出現口乾、咽痛、大便乾結、尿色深黃等上火症狀,應減少灸量;
7.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胃痛,或症狀無法緩解甚或加劇,或伴有嘔吐、腹瀉、黑便等嚴重症狀者,要及時醫院就醫,查明病因,對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