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的四種錯誤吃法:
1、吃的太晚
吃晚飯時間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導致幾乎所有人吃晚飯的時間都不一樣。有人會五六點就吃晚飯,也有人因為工作等其他原因,到九十點才吃晚餐。晚餐無論是在家吃還是應酬、聚會,通常晚上八九點結束還算早的,有的聚餐會持續到半夜,不少人還有吃宵夜的習慣。
晚餐吃的太晚,除了影響睡眠質量外,血糖水平還處在較高水平,夜晚運動消耗少,能量代謝緩慢,導致能量過剩,長此以往,肥胖等其他相關疾病是免不了的。
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之生物學》的研究中就指出,長期睡前大量進食誘發肥胖的機率會更大。更重要的是,晚餐吃得過晚,會導致兩餐之間的間隔過長。這個時候人體的飢餓感更強,容易暴飲暴食,加重腸胃負擔進而擾亂消化代謝機制。
2、不吃主食
這裡說的缺乏主食,特指那些減肥人群。在他們的認知中,主食含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晚上吃了會發胖,減肥也就功虧一簣了。
如果長期不吃主食,就會造成營養不良。另外,當葡萄糖缺乏時,就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症,最終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3、不吃晚餐
在減肥的大軍中,還有一類乾脆不吃晚餐,聽信所謂的“過午不食”的說法。長期不吃晚餐,那麼午餐與下一餐的間隔時間太長,對胰島及膽囊功能影響大,尤其比較常見的是容易出現膽汁濃縮造成的膽結石的情況。
4、吃的太飽、太油
中國人比較好面子,有些比較豪放的飲食習慣,和朋友家人吃飯的時候認為葷菜越多,菜品越多越顯得氣派,難免攝入過多。這顯然是非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晚上如果吃得太飽了,吃完再不運動,食物中的蛋白質就很難被人體消化。這個時候那些沒有被消化的蛋白質就會留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進而形成有毒物質。久而久之,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結局——大腸癌,就出現了。
晚餐油膩,多餘的油脂攝入可引起血脂升高、膽固醇升高等,並且膽固醇升高,還會刺激肝臟製造更多的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多餘的蛋白質攝入可增加胃腸、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負擔,對於有肝腎疾病的患者來說,也是非常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吃得過飽、過葷、過晚、 不吃晚餐或不吃主食等都會損害健康,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晚餐決定了你的體重和壽命”也不為過。
吃晚飯謹記以下原則:
7字法則:少油少鹽少酒精;提倡吃到七分飽即可;晚飯的最佳時間18-20點,儘量做到在睡覺前3小時進食;不吃太快和速食;如果自己沒辦法透過感覺去判斷和衡量,那就用下面這個精確的方法來判斷:
建議每餐攝入量如下:
主食:每餐大約1.25個拳頭大小的量,包括饅頭、飯、紅薯等;
肉:男性每餐2個掌心的量,女性每餐1個掌心的量,包括肉類、魚類、雞蛋、奶製品等(豆製品雖不是肉,但攝入量參考肉類標準);
蔬菜:男性每餐2個拳頭的量,女性每餐1個拳頭的量,包括西蘭花、菠菜、生菜、胡蘿蔔等;
油:男性每餐2個拇指的量,女性每餐1個拇指的量,包括植物油、黃油、大豆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