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名醫別錄》:“療下痢,止漏精。”《本草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2.《本草求原》:“洗治疥癩。”
3.《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4.《藥性歌括四百味》“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澀腸,染須尤妙。”
5.《藥籠小品》 :“酸澀。治久痢下血,煅存性為末沖服;崩漏脫肛,煎湯洗。”
6.《馮氏錦囊秘錄》:“石榴皮,能禁清漏,赤白帶下,久痢滑瀉,並堪收澀,洗眼止淚。煎服下蛔。”
7.《得配本草》:“酸、澀、溫。治痢攝精。療崩中帶下,止腸風下血,祛筋骨風痛,除目流冷淚,洗腳瘡溼爛。”
8.《飲片新參》王一仁:“石榴皮色黃外紫。苦酸澀微甘。斂肺,固腎,澀腸,治久咳久痢。”澀腸,外用染須
9. 《本草備要》 :“酸澀而溫。能澀腸,止瀉痢下血(煅末服),崩帶脫肛(瀉痢至於脫肛者,以石榴皮、陳壁土加明礬少許,濃煎燻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託而止之)。浸水,汁黑如墨,烏須方綠雲油中用之。”
10.《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酸澀,性溫無毒,入大腸腎二經。主精漏下痢,筋骨風痛,腳膝難行,目流冷淚,腸風下血。殺牙蟲,染鬚髮。
腸滑則患血痢,腎滑則患遺洩。榴者留也,故入茲二經。然痢積未盡者,不可先以此澀之。
12.《玉楸藥解》黃元御:味酸,性澀,入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斂腸固腎,澀精止血。
石榴皮酸澀收斂,治下利遺精、脫肛便血、崩中帶下之病,點眼止淚,塗瘡拔毒。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鞣質、槲皮素、石榴皮鹼、異石榴皮鹼、偽石榴皮鹼,還含沒食子酸等。《中國藥典》規定:含鞣質不得少於10.0%。
2.作用: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藥理:有驅殺絛蟲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
三、典型案例:石榴皮止瀉案。高某,曾向愚問治洩瀉方,語以酸石榴連皮搗爛,煮服甚效。後歲值壬寅,霍亂盛行,有甫受其病洩瀉者,彼與以服酸石榴方,洩瀉止而病亦遂愈(《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