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博士提倡“9分養1分治,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飲食是保持好身體的前提”。
中醫有云:“冬不藏精,夏必溫病。”這裡說的“藏精”並不僅僅是指冬季進補和養生,還要注意增加維生素D的攝取。
一、維生素D有哪些作用?維生素D除了調節鈣磷代謝的作用外,還具有免疫調節、改善糖代謝、調控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等多種生物學功能,廣泛作用於心血管、免疫、生殖等系統。人體內維生素D一般是透過飲食攝入和面板合成兩個途徑獲得,但是食物中的維生素D的含量一般都較少,所以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面板產生維生素D是主要的來源。體內含量最高的維生素D代謝產物的主要存在形式是25-羥維生素D3[25-(OH)D3],25-(OH)D3在腎臟透過1α-羥化酶的作用生成體內生物活性最強的形式——1,25-雙羥維生素D3[1,25-(0H)2D3],從而發揮作用。
圖源網侵刪
二、冬季為什麼要進補維生素D?1、季節和地理因素
調查顯示,人血清中25-(OH)D3的含量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美國、英國、挪威、荷蘭、芬蘭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報道血清25-(OH)D3的含量存在季節性改變,以夏秋季為高、冬春季為低。北京地區健康人血清25-OHD含量冬夏差別非常顯著,冬季比夏季低30%。不僅如此,冬春季出生的新生兒血清25-(OH)D3的含量也明顯低於夏秋季的出生者,老年人冬春季血清25-(OH)D3的含量和髖部骨密度也明顯低於夏秋季。這種差異在高緯度地區更為明顯。根據五城市調研,維生素D缺乏比例分別為: 北京(73. 5%)、烏魯木齊(66. 8%)、杭州(60. 6%)、大連(42. 1%)、廣州(39. 6%)。這是因為冬春季的日照時間明顯比夏秋季少,且高緯度地區在冬春季的日照時間比低緯度地區的更少。這也是臨床上佝僂病、軟骨病多於冬春發病且症狀加重的原因。
圖源網侵刪
2、肥胖因素
維生素D除了與地理因素和季節相關外,6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另外,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當個體肥胖時,維生素D可能會儲存在體脂中從而影響其濃度。BMI每增加1kg /m2,血清25-(OH) D3升高幅度減少1. 9nmol/L,因此,肥胖或超重也可能是維生素D缺乏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冬季最應該重視補充的維生素就是維生素D。日常可透過食物攝取補充維生素D。如魚肝油、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等深海魚類和動物肝臟等都富含維生素D。對於骨折、哮喘、糖尿病等疾病的病患,補充更高劑量的維生素D有輔助治療或改善症狀的作用。
冬春季的蔬菜、水果種類明顯少於夏秋季,傳統的飲食習慣導致現代社會人群對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明顯低於夏季。而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膳食攝入是許多維生素種類攝入的主要途徑。因此,維生素A、B12和葉酸等多種維生素在人體內的含量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同樣,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更加明顯。例如,研究資料顯示,婚檢中女性葉酸缺乏率北方高於南方,冬春季高於夏秋季。所以,其他維生素也需要在冬春季加強補充。
因此,冬春季除了要保證攝入豐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種類外,額外補充一些維生素類的膳食營養補充劑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