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郭永來:止咳方

配方

荊芥5-10克,前胡10-15克,桔梗5-10克,甜杏仁5-10克,甘草5-10克,杷葉5-10克,白前5-10克,紫菀10-15克,陳皮5-10克,天竺黃10-20克,貝母5-15克,蘆根10-20克,全瓜蔞10-20克。

方證體悟

此方乃郭永來老中醫一生得意之方,大有劉草窗一生由痛瀉要方而名之比。自從得到郭醫之方,驗之臨床,確無虛言,真有相見恨晚之憾!屢用屢驗,療效百分之百,稍為作一加減即可。

說明一點,對於早期外惑風寒咳嗽,內兼痰飲者小青龍湯還是首選,這一點請醫者注意。

治療夜尿的三個方子

中醫認為,腎與膀胱相表裡。腎陽不足、腎氣虛,則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常,表現為多尿甚至尿失禁。夜間陰盛陽衰,氣虛、陽虛的症狀加重,故而夜尿多,尤其常見於腎臟等臟腑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

引起夜尿增多的原因很多,晚餐喝水、喝粥、飲濃茶、咖啡等,或睡前大量飲水均可致夜尿增多。夜尿多的老人要警惕潛藏的某些疾病。

由於精神緊張、失眠導致夜尿頻率增加,形成習慣性夜尿。

腎臟疾病患者尿量增多,常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腎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尤以夜尿量多最為突出。夜尿增多常為腎功能減退的最早期症狀。生殖系統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多見於老年男性,導致尿頻、夜尿次數增多;老年婦女子宮脫垂、膀胱頸周圍組織鬆弛、膀胱膨出,也可引起夜尿頻多。

其次,某些慢性泌尿系統感染也會導致此類症狀。其他如糖尿病、尿崩症、心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夜尿增多。

夜尿多中醫大體分為3類:

腎氣不固型

患者夜尿多、尿頻、小便清長,甚至遺尿、腰膝痠軟、神疲乏力、耳鳴耳聾等。可服用六子補腎湯:取韭菜子、菟絲子、五味子、女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加適量清水煎煮後取汁溫服,每日飲1劑,分2次飲用,具有補腎固攝的功效。

腎陽虛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夜尿多、尿頻、小便清長,伴畏寒肢涼、腰膝冷痛、頭暈目眩、性慾減退、陽痿早洩、下肢水腫等。可服用胡桃益智山藥湯:取胡桃肉、淮山藥各15克,益智仁12克。將以上3種藥一起入鍋,加適量清水煎煮後取汁溫服,每日飲1劑,分2次飲用,具有補腎固陽的功效。

心腎不交型

患者表現為夜尿頻、心煩失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口乾咽燥等。可食用巴戟蓯蓉雞腸湯:巴戟天、肉蓯蓉各12克,新鮮雞腸1具,精鹽、姜等調味品適量。將雞腸剪開後洗淨、切段,與巴戟天、肉蓯蓉一起入鍋,加適量清水及調味品,用急火燉煮,煮沸後再用小火燉煮60分鐘左右即成,每週吃1次。此方具有溫腎固陽的功效,尤其適合伴有陽痿、早洩等症狀的夜尿多患者。

夜尿多的老年人平時宜多吃些補益脾腎、養心寧神的食物,如核桃、韭菜、黑芝麻、淮山藥及糯米等。日常可用枸杞子、覆盆子、桑葚子、金櫻子各9克,泡水代茶飲。或用芡實50克,黑芝麻15克,炒薏米50克,去皮桂圓或桂圓肉10~20個,煮粥食。

另外,穴位按摩、艾灸等外治法也對夜尿多有一定輔助治療效果。睡前用手掌摩擦湧泉穴(腳底中線前1/3與後2/3交界凹陷處)和足三里(外膝眼下約四橫指處);或艾灸關元(臍下四橫指處)、足三里、湧泉等穴位,一般每穴灸5~7分鐘。

老年面板瘙癢秘方:祛風止癢湯

01

臨床資料

本組68例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最小52歲,最大79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臨床表現:面板乾燥,周身瘙癢無皮損,呈陣發性,晝輕夜重,冬春季易發。血常規正常,並排除糖尿病,肝膽疾病,尿毒症等病。

02

治療方法

祛風止癢湯藥物組成:

生地黃、何首烏、浮萍各25g,當歸、苦參、銀花、白鮮皮、槐花、玄參、地膚子、丹皮、連翹、白芍、紫草、防風、荊芥、土茯苓、蛇床子各12g,蟬蛻、升麻、生甘草、薄荷(後下)各6g。

失眠者加硃冬10g;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後下)6g。

1劑/d,水煎日服2次,10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後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均停服其他藥物,並忌食辛辣刺激、海鮮及其他異體蛋白食物。

03

治療結果

3.1結果

治癒(面板瘙癢消失,治療後3個月無復發)36例,好轉(面板瘙癢明顯減輕)28例,無效(面板瘙癢無改善)4例,總有效率94.1%。對治癒、好轉的病例進行隨訪6個月,有2例復發,服用本方後療效仍佳。

3.2典型病例

男,63歲,1999-12-28初診,全身面板乾燥瘙癢反覆發作3年餘,冬季晚上入睡時瘙癢尤甚,伴心煩,夜寐欠安,曾多次在我院面板科診治,用過激素、葡萄糖酸鈣、溼毒清、無極膏等藥,症狀稍緩解,但停藥後再發且加重,全身瘙癢,徹夜難眠,口乾便秘,舌紅,苔薄黃,脈細略數。

證屬中醫陰虛血燥生風。

治擬滋陰清熱,涼血祛風。

予祛風止癢湯加味:生地黃、何首烏、浮萍各25g,地膚子、白鮮皮、銀花、玄參、苦參、槐花各15g,當歸、丹皮、連翹、白芍、紫草、防風、荊芥、土茯苓、蛇床子各12g,蟬蛻、升麻、生甘草、薄荷(後下)、大黃(後下)各6g,硃冬10g。

1劑/d,水煎日服2次,200ml/次,並用藥渣煎水外洗,2次/d。

用藥6劑後,面板瘙癢明顯緩解,夜間睡眠轉佳,大便正常,上方去大黃、硃冬,繼服10劑後,諸症消失,面板滋潤,為鞏固療效又繼服4劑,隨訪半年無復發。

04

體會

老年面板瘙癢以面板乾燥,周身瘙癢為特徵,屬中醫學瘙癢範疇。《諸病源候論》又稱癢風。老年人肝腎兩虛,氣血不足,陰虛血燥則生風,肌膚失養則發瘙癢。

目前治療面板瘙癢症多應用激素、抗過敏藥,雖可取效一時,但停藥後易復發,長期使用易引起不良反應,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既治本也治標,標本同治,可避免復發。

自擬的祛風止癢湯中生地黃、玄參、槐花、丹皮清熱涼血、養陰;何首烏養血熄風,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而收到抗過敏效果;地膚子、蛇床子、銀花、連翹,白鮮皮、土茯苓、生甘草清熱解毒、除溼止癢;升麻、荊芥、防風、苦參、蟬蛻、薄荷祛風止癢;浮萍能引藥達表,疏散風邪;紫草能促進外周血液迴圈促毒素排洩;當歸、白芍補血養陰潤膚。全方共奏清熱除溼、養血涼血、滋陰潤燥、祛風止癢之功,以達“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標本同治之目的。

本文摘自摘自《時珍國醫國藥》2005年第11期,作者黃美珍/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

專治急慢性軟組織損傷:消腫止痛散

配方

三七30g,沒藥30g,乳香30g,血竭40g,細辛40g,白芷40g,生川烏20g,冰片10g,大黃60g,土鱉蟲40g,梔子60g。

製法

將上面藥材一起研碾或用粉碎機打成細粉末,密封裝瓶貯存備用。

用法

用時,視受傷範圍大小取藥末適量,加蜂蜜適量,調成糊狀,攤於紗布上,加熱後敷於患處,並用塑膠薄膜護於外面固定包紮以保溼;

每日1次,每次4~6小時。5天為一個療程。

功用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

急慢性軟組織損傷

療效

60例患者中,第一次用藥即有效,疼痛及腫脹明顯減輕。停藥後部分患者疼痛有反覆,第2次用藥後疼痛及腫脹迸一步減輕。最短用藥時間最短為3天,最長為15天。結果,痊癒40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

方解

軟組織損傷屬中醫學“傷筋”範疇,其主要病理機制是氣滯血瘀,脈絡不通。區域性疼痛,腫脹是軟組織損傷的主要表現,也是區域性氣血經絡病變的病理反應,治當以活血化瘀、理氣消腫止痛。

筆者自擬消腫止痛散具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止血等作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三七含6種皂甙和谷甾醇、胡蘿蔔甙、黃酮類化合物,生三七能使血管收縮,是治跌打損傷的良藥,可達到藥到血止的效果。

大黃性寒,能化瘀消腫;乳香、沒藥行氣化瘀,消腫止痛;冰片味辛、性微寒,香竄善走,散鬱火,消腫止痛;梔子性寒,止血、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白芷止痛;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斂瘡,配沒藥,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強,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斂瘡伸筋;細辛有麻醉及鎮痛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土鱉蟲破血逐瘀、續筋接骨,主治跌打損傷。

全方共奏芳香走竄,寒溫並用,具有行氣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出處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2013年(15),竇志剛

治療股骨頭壞死方: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治療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常見的骨關節病。由於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多種多樣,目前知道的原因有60多種,比較複雜,這與發病機制不清有關。但是可以達成共識的是,其病理上是先破壞股骨頭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造成壞死。其主要症狀,從間斷性疼痛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再由疼痛引發肌肉痙攣、關節活動受限,最後造成嚴重致殘而跛行。

中醫認為氣血失衡是發生該病的主要原因。由於股骨頭壞死是西醫病名,而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故此沒有合適的名稱給其加註,隨證治之是其關鍵。現代醫學認為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手段是手術,但總體來看手術療法因其痛苦大、費用高、恢復時間長、侷限性廣、遠期療效不能盡善盡美而不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病案舉例

楊某,男,77歲,2000年8月診。

患者因患哮喘病30餘年,長期服用激素類和非甾體類的藥物,造成骨質疏鬆病。近期發現髖關節進行性疼痛,站立或行走時加重。某院診療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時患者起坐行走極為困難,輾轉反側而睡時痛醒,胃納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白,脈弦而細弱。認為是肝鬱血虛,邪毒外襲。

處方:當歸15克,白芍90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白朮15克,澤瀉10克,黃芪15克,防己10克,通草10克,細辛3克,肉桂3克。

上方用了三劑而疼痛立止,遂停用其他西藥而用中藥治療。上方加減運用120餘劑,隨訪至今,患者行走又如常。

面肌痙攣方

組成:白芍6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鬱金10克、白附子10克、白殭蠶15克、全蠍6克,蟬蛻15克、懷牛膝30克、葛根30 克、天麻15克、清半夏15克、絲瓜絡3克、甘草10克。

功效:養肝柔筋、活血祛風、化痰止痙。

主治:面肌痙攣。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每日一劑。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赤芍養血活血,滋肝柔筋,解除痙攣,為君藥;丹參、鬱金助白芍、赤芍以養血活血,白附子祛風化痰,擅長治頭面之風,殭蠶、全蠍、蟬蛻祛風止痙,共為臣藥;

懷牛膝補肝活血,葛根生津解痙,天麻、半夏平肝熄風化痰,共為佐藥;絲瓜絡宣通血脈,引藥入絡,直達病所,甘草緩急解痙,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力專效著,養血活血,滋肝柔筋,風散痰消,經絡通暢,病症可愈。

加減運用:若舌苔薄白,脈浮緊,兼有風寒者加防風12克,細辛3克;若舌苔薄黃,脈浮數,兼有風熱者加菊花15克,柴胡15克;若肢體困重,舌淡苔白膩,兼有風溼者加秦艽15克,羌活15克;若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偏重血瘀者加川芎15克,紅花10克;若胸脅脹滿,脅肋疼痛,脈弦,有肝鬱者加陳皮15克,枳殼20克。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付俊麗/鄭州市中醫院整理

15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晨起血壓高,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