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養生”二字大家並不陌生,很多人在閒暇時都會談論這個話題,什麼養生茶啊、養生壺啊、各種養生食品啊,反正貼點養生的邊,東西就好賣,因為現在得慢性病的人太多了,而且生活條件都好了,都想花點錢保養保養身體。但“養生”到底是怎麼回事,應該很少有人知道!
“養生”是保養生機,而不是養生命!養的不是身體外面的型,而是真正供應五臟六腑的動力(真陽元氣),你要保養這個動力,不要隨便的消耗它,該用的時候可以用,不應該用的時候就要把它存在那,好好保住。一年四季裡“冬天裡的生機”才是最旺的,大家不要以為冬天裡什麼都沒有,生機都在地下面藏呢!等到春天陽光、溫度都充足時,生機一點一點的就生髮起來了。所以叫“養藏”,藏養好了,生也就好了。而且不能一下子全升發起來,得緩緩的升。
《皇帝內經•素問》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所有養生原則的總概括。
所謂“虛邪賊風”,是指由於不良習慣而損傷了元氣,元氣虛弱就會使剩餘的正氣變化為邪氣;“避之有時”,是指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方法就是依照生長收藏(人體元氣的形成規律)的規律來保養元氣;“恬澹虛無”,是思想安靜樸素、不為物慾所矇蔽的意思,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不用任何意念和行為,自然氣從以順、真氣從之。也就是說,恬澹虛無的狀態下,元氣就會自然顯現,全身的經脈就會通暢。這是上天所賦予人類的自然規律,假如能夠做到精神內守,那麼,根本就不會得病了。
由於恬澹無為,遠大的“妄想”減到極少,所以身體內的躁動之火就會熄滅,人自然就會順應自然規律而“少欲”,生活習慣也就自然會趨於正常;對於外界的是非紛爭冷漠待之,對已經過去的事情不去惋惜,對未來不瞭解的事不去預料和猜測,自然就會心安,在生活中保持一貫如此,心中就不會有任何恐懼。
正如《心經》說:“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由於情志和慾望(喜怒哀樂)都很淡泊,生活起居都很合適宜,即使有些身體的勞累,也不會感到疲憊。由於精神內守,真陽元氣自然就會順從自然規律,而不被物慾所牽制;由於氣機和順則各個臟腑的功能都能正常發揮,臟腑需求也都能得到滿足,由於貪求的慾望很低,就很容易知足。
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話“我無慾則民自樸”。其中的“民”就是人體的臟腑組織,“自樸”就是指人的元氣非常充足,臟腑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人的性情就自然會表現出樸實無華的品德,絕不會對某種事物刻意地去追求,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下,各種臟腑組織的功能都是非常完善的。所以《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意思是:眼不見,心不煩。
所以,養生的原則就是要減少甚至沒有“慾望”,只有這樣,身體的元氣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迴圈,那些天天想著吃點好的,喝點好的,慾望那麼多,你覺得那是養生嗎?有了一點生機就被慾望殺掉了,生機永遠也起不來,經脈就越來越不通,病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