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恆之腑,是指與一般的六腑不同的一類臟器組織,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奇恆,就是異於平常之意。《素問·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作為一類與眾不同的腑,它們的特點是:
(1)在形態上多為中空器官,因而稱腑,在功能上多貯藏人體精氣,藏而不瀉,與六腑傳化水谷,瀉而不藏之特點有別,故稱“奇恆之腑”。
(2)除膽為六腑之一外,其餘都沒有陰陽表裡配合,以及五行的配屬關係。
(3)奇恆之腑的功能多依賴於五臟的調節,如腦、髓和骨的生長有賴腎精的充養,脈由心所主等。
“腦:髓海”
腦,位居顱腔之中,上至顱囟,下至風府(督脈的最後一個穴位,位於頸椎第1椎體上部),位於人體最上部。
我們平常習慣說“頭腦”這個詞,比如說一個人很聰明,很機靈,我們常會評價這個人“有頭腦”。不過在中醫看來,“頭腦”其實是兩個詞。“頭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髒,則以頭之外殼包藏腦髓”。外為頭骨,內為腦髓,合之為頭,即頭為頭顱與腦髓之概稱,而腦是指顱腔內的腦髓。
頭為諸陽之會:頭為清竅所在之處,人體清陽之氣皆上出清竅。頭居人身之高巔,人神之所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氣血皆彙集於頭。故稱頭為諸陽之會。
1、主宰生命活動
“腦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元氣、元精、元神,稱之為“先天之元”。元神來自先天,稱先天之神,“元神,乃本來靈神,非思慮之神”:人在出生之前,形體畢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人出生之前隨形具而生之神,即為元神。元神藏於腦中,為生命的主宰。元神存則有生命,元神敗則人即死。得神則生,失神則死。因為腦為元神之府,元神為生命的樞機,故“腦不可傷,若針刺時,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針人腦則真氣洩,故立死”。
2、主精神意識
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意識和情志活動等,都是客觀外界事物反映於腦的結果。中醫學一方面強調“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神是人感知活動的中樞,目、耳、鼻、舌、身等感官所反映的視、聽、嗅、味、痛、觸、溫等,都不是相應感官及臟腑的孤立活動,而是客觀刺激被感知後由心神判斷後的體驗;另一方面也認識到“靈性記憶不在心而在腦”。“腦為元神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這種思維意識活動是在元神功能基礎上,後天獲得的思慮識見活動,屬識神範疇。識神,又稱思慮之神,是後天之神:故曰:“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
情志活動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也是一種精神活動,與人的情感、情緒、慾望等心身需求有關,屬欲神範疇。
總之,腦具有精神、意識、思維功能,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腦主精神意識的功能正常,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則,便出現神明功能異常。
3、主感覺運動
眼耳口鼻舌為五臟外竅,皆位於頭面,與腦相通。人的視、聽、言、動等,皆與腦有密切關係。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講:“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週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
腦為元神之府,散動覺之氣於筋而達百節,為周身連線之要領,而令之運動。腦統領肢體,與肢體運動緊密相關。腦髓充盈,身體輕勁有力。否則,脛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論虛實,都會表現為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異常,運動失。
“髓:養腦、充骨、化血”
髓是骨腔中的一種膏樣物質,為腦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稱。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後天之精所充養,有養腦,充骨,化血之功。
髓因其在人體的分佈部位不同,又有名稱之異。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髓藏於一般骨者為骨髓。藏於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後復骨下之骨孔,上通於腦。匯藏於腦的髓稱為腦髓。
1、充養腦髓
髓以先天之精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佈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腦,成為腦髓。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脛痠軟、記憶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體矮小、智力動作遲鈍等症狀。
2、滋養骨骼
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精能生髓,髓能養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髮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所以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
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 《素問·生氣通天論》裡又講:“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可見,中醫學已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因此,血虛證,常可用補腎填精之法治之。
“骨:髓之府”
骨即骨骼。有藏髓、支撐形體、保護內臟的作用。腎藏精,主骨生髓,骨與腎的關係最密切。髓藏於骨,充養骨骼,故稱“骨者,髓之府”。骨骼藉助筋膜肌肉聯結,構成軀體主幹,支撐頭顱腰脊;形成胸廓,保護內臟;組成四肢,與筋肉協調,進行屈伸運動。
腎精不足,多累及骨,可見骨骼發育遲緩,如小兒囟門遲閉,骨軟弱無力或骨骼畸形,成年人腰膝痠軟,不耐久立、久行等。故古人有“久立傷骨”之說,臨床常用骨碎補、續斷、海狗脊等補腎藥物治療骨骼病變。
“脈:血府”
脈即血脈,是血液執行的通道,又稱“血府”,有約束、通行血液的功能。脈與心直接相連,心氣推動血行脈中,故脈為心所主。脈分於周身上下,約束血行,推動血運,濡養臟腑組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
脈又受肺、脾、肝等髒的影響。肺朝百脈,肺氣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全身;脾氣統攝血行經脈之中而不得外溢;肝調暢氣機,使脈道氣血通利。若心肺氣虛,血行遲緩,甚則瘀阻,可見脈澀或結代,可用益氣活血之法治療;若肝失疏洩、失於藏血,或者脾氣虛弱、不能血,血溢脈外,可見各種出血現象,此時則需調肝理脾、固攝血液。
“女子胞:現代醫學稱為“子宮””
女子胞,又稱子宮、子髒或者胞宮,女子胞位於人體的小腹部,膀胱之後,女子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排洩月經和孕育胎兒,與肝脾腎心等髒及任督二脈關係密切。
1、生理功能
(1)主持月經
女子胞是月經發生的器官。月經,又稱月信、月水、月事,因其定時來潮如月之盈虧,故稱為月經。是女子性發育成熟後子宮週期性出血的生理現象。月經的產生,是臟腑經脈氣血及天癸共同作用於女子胞的結果。女子青春期,腎中精氣充盛,產生天癸,生殖器官發育成熟;衝任氣血充盛,精血藏貯於女子胞,定時排洩如月之盈虧。月經的正常是女性受孕生殖的基礎。
(2)孕育胎兒
女子胞是女性孕育胎兒的器官。女子發育成熟後,月經應時來潮,有受孕生殖的能力。受孕之後,臟腑經絡之精血氣下注於衝任,到達女子胞以養胎,月經停止來潮,培育胎兒以至成熟而分娩。
2、與臟腑經脈的關係
(1)腎中精氣和天癸的作用
腎中精氣對於人體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意義非常重大。《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就是說,在生理方面,青春期,人體腎氣進一步充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才具有生殖能力。老年期,腎氣衰,天癸竭,人失去生殖能力,主要表現就是月經閉止,故腎中精氣盛衰與女子胞排洩月經的功能密切相關。
病理上,在育齡期,若腎氣虛,則見月經遲發、月經量少、經閉,甚至不孕等症,可用補腎填精的黃精、熟地、當歸達到補腎填精、增益氣血的目的。
(2)心肝脾三髒與女子胞功能密切相關
女子胞的功能是排洩月經和孕育胎兒,除了腎中精氣和女子胞關係密切之外,心肝脾三髒與女子胞功能也密切相關。
因為心主血脈,是血液執行的原動力,而肝主藏血能夠調節血量的分配,月經的來潮往往是肝主疏洩、調節血量輸送到胞宮的一種表現;脾為後天之本,血生化之源,對於月經量的多少起著決定性作用,故臨床對於月經量少或不孕證,中醫除了填補腎精、溫壯腎陽外,均要兼顧調理心肝脾功能。
(3)女子胞和衝任二脈的功能密切相關
衝脈和任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兩條重要經脈。衝、任二脈,同起於胞中。衝脈與腎經並行且與陽明脈相通,能調節十二經氣血,與女子月經排洩關係密切,有“衝為十二經脈之海”,“衝為血海”之稱;任脈與足三陰經相會,能調節全身陰經,為“陰脈之海”。任脈又與胎兒孕育密切相關,故有“任主胞胎”之稱。
青春期月經來潮的前提就是任脈通太沖脈盛,如果衝任二脈不通或氣血不足,月經就會不調,也會出現不孕症;老年期,衝任二脈虛損不通,就會絕經,從而失去了生殖能力在治療不孕症的時常用通補奇經的方法,就是疏通、調補衝任二脈的方法。一般要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龜甲膠、鹿角膠、鱉甲、龜甲等等,其效果優於草木無情之品。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