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春三月,陽氣生髮,重在養肝!

從立春,到立夏,這三個月,被稱為“春三月”。

一般是農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養肝。

四季之中,春屬木,五臟之中,肝也屬木,春季,肝最為活躍,此時,是養肝的“黃金期”。

在春三月,溫度逐漸由寒轉溫,肝的陰陽之氣,也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對於肝的養護,每個月又略有不同。

立春過後,養肝“黃金期”,滋養肝臟“三步走”,肝好一切都好,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步:農曆正月,助肝陽(2019.2.5~3.6)

此時,立春剛過,處於冬春交替,氣溫偏低,重點要養護肝陽。

一旦,肝陽不足,則易怕冷、面色較青、指甲的顏色也發青、眼睛視物模糊、小腿肚抽筋等。

中醫講,肝主筋,肝陽不足,則無法溫養筋脈,便容易出現抽筋,尤其是夜間睡覺時,更為嚴重。

對策:多食兩種菜

第一種,韭菜。

韭菜,辛溫發散,有助於人體陽氣生髮舒暢。

搭配雞蛋,一起炒食,還可滋養肝陰,達到陰陽雙補之效。

第二種,豆芽

“種生”的豆芽,最適合春季吃,可很好的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更有利於肝氣疏通,健脾胃。

其中,黃豆芽,可疏通肝氣、健脾和胃、緩解春季氣候乾燥導致的“燥熱”。

此外,黃豆芽,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2,可以緩解早春維生素缺乏,又能對抗春季上火現象。

綠豆芽,入胃、三焦經,能清熱解毒、利尿、解酒毒等。

春節期間,人體易上火,被疾病入侵,加上飲食多是大魚大肉,綠豆芽含水量多,食用之後,不會出現脂肪堆積,比較適合春節期間食用哦!

第二步:農曆二月,補肝血(2019.3.7~4.4)

到了農曆二月,就要助於多補肝血了。

肝血,是指肝所藏之血,與肝氣相對而言,具有滋養肝臟,營養機體的功能。

一旦,肝血不足,則容易出現指甲發白、面色白、頭暈眼花、記憶力減退等。

對策:

1、保證睡眠

睡眠,是養肝血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人臥血歸肝,保證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於養肝血,還可促進肝臟的解毒與修復。

一旦,過子時不睡,就會造成肝血不足,因此,睡好子午覺,十分重要。

子時要熟睡,晚上十一點前,要進入睡眠狀態,不可熬夜。

午時小憩,小睡一會午覺,可養肝腎,進而有利於養肝血,促進肝臟健康。

2、食療補肝血

黑芝麻,可滋養肝腎、養血潤燥,是補肝腎,益精血的食物。

日常吃點黑芝麻,也是補肝血不錯的選擇,煮粥食用,簡單方便。

此外,莧菜,含豐富的鐵,可經合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有攜帶氧氣的功能,可促進凝血、造血等功能。

多吃點莧菜,有助於補肝血。

3、睡前少玩手機

久視傷肝血,熬夜耗肝血,而睡前玩手機,既是“久視”,又會導致熬夜,甚至失眠。

睡前玩會手機,消耗肝血,導致眼睛乾澀,還容易影響睡眠質量,不利於肝臟藏血。

因此,睡前不要玩手機,用熱水泡泡腳,有助於促進睡眠。

第三步:農曆三月,降肝火(2019.4.5~5.4)

到了農曆三月,外界的溫度,也就逐漸升高了,此時的總體感覺,還是很舒適,不冷也不熱。

正因為如此,這一階段,稍加不注意,就會導致肝火過旺。

肝火一燒,百病難熬,一旦肝火大,容易導致失眠多夢,頭痛自汗,目赤紅腫,易怒,愛發火等等。

此時,一定要注意,降肝火。

對策:

1、泡一杯金桂菊茶

準備小茶包,取蒲公英,菊花,金銀花,桂花,放入茶包,每天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蒲公英,對於清肝熱,效果尤佳。凡是,肝中鬱熱所見的,紅腫痘痘,口苦,口乾,口臭、咽喉疼痛、小便短赤等,均可加用蒲公英。

菊花,能清肝火,又能散風熱、清熱解毒,臨床上常與蒲公英搭配。

金銀花,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對於口乾、口苦、口臭等有改善作用,常和菊花搭配。

桂花,性質溫和,味道清香濃郁,亦可起到中和寒性之效。

此搭配,泡水喝,可快速降肝火。

2、按揉穴位

太沖和行間,是不錯的“降火”搭檔。

太沖穴,在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用手拇指指腹,按揉太沖穴,以產生酸、脹、痛感為宜。

GIF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用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沖穴,以產生酸、脹、痛感為宜。

然後,從太沖推至行間,再推回太沖穴,以此,反覆推揉,即可。

3、飲食清淡,少辛辣

這一階段,飲食上,要格外注意,清淡一點,減少辛辣油膩食物。

一旦,不注意飲食,吃得過於油膩、辛辣,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導致血液迴圈不暢,此時,肝臟充血,並且下腹腔靜脈受壓,就會導致肝火上升。

清淡飲食,多吃點綠色食物,有助於肝氣抒發,幫助肝臟排毒,也有助於清熱,減少肝臟上火之症。

4、適當運動

適量的運動,能更好地適應機體內陽氣的變化,清除體內的毒素,預防上火。

此外,運動,也是消除焦慮的好方,從而放鬆身心,增強抵抗力,同時,也起到滅肝火的作用。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睪丸、附睪炎的症狀,病因、中醫分型治療及防護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