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睪丸、附睪炎分別是睪丸或附睪組織發生的炎性病變。睪丸炎常繼發於附睪炎。有單側性和雙側性,急性和慢性的分類。中醫統稱為“子癰”。如為腮腺炎性睪丸炎又稱“卵子痕”。一般預後尚可,少數可見睪丸萎縮或附睪阻塞,導致不育。

【病源要素】

西醫認為,睪丸炎及附睪炎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腸球菌及綠膿桿菌等。透過血液迴圈、淋巴系統、尿路等途徑發生感染。區域性組織充血、水腫,甚則壞死、化膿,形成膿腫。不全吸收時轉為慢性,部分雙側睪丸、附睪炎,可繼發睪丸萎縮、生精障礙或附睪結節、精子運輸障礙。腮腺炎性睪丸炎由病毒所致,因腮腺和睪丸的基膜結構相似,自身免疫反應的結果引起曲細精管透明變性,造精功能喪失,但一般不影響雄激素功能。

中醫認為,子癰多因肝腎陰虛,或陽明積熱,下注肝經,厥氣失疏,血脈痺阻,營氣不從,逆於肉裡所致(血行、淋巴、臨近組織感染、逆行感染);或先患寒疝、偏墜,寒溼凝聚,日久寒化為熱(感染性鞘膜積液);亦可因睪丸外傷,已破者直接感染溼熱,未破者瘀血凝滯,蘊熱釀膿(外傷性睪丸炎)。

卵子瘟系痄腮的併發症。瘟毒先犯少陽,繼而傳入厥陰,結於睪丸。蓋腮部屬少陽,睪丸屬厥陰,肝膽相為表裡,少陽之邪不從表解,內傳厥陰,經脈不行,疏洩不利,乃成卵子瘟(腮腺炎性睪丸炎)。

【診查要點】

1、急性化膿性睪丸炎常為單側性,睪丸疼痛,下腹股溝及下腹部放射,並有明顯壓痛。陰囊面板紅腫灼熱,如膿腫形成,按之有波動感,伴有寒戰高熱,噁心嘔吐,血查白細胞總數、中性自細胞升高。

2、腮腺炎性睪丸炎亦以單側多見,症狀與上類似而較輕,病前多有痄腮病史,本病不化膿,一般7~10天逐步消退。進入慢性期,常有睪丸萎縮,或睪丸外形正常,但見無精不育,或伴有慢性前列腺炎。

3、睪丸炎常繼發於附睪炎,因此,患側附睪多增大,有結節,精索亦增粗,壓痛明顯。進入慢性期,患側附睪結節,墜脹時疼痛,雙側附睪炎,輸精管狹窄阻塞,影響精子輸出,導致不育。

4、本病發於右側者,應與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精索扭轉和急性闌尾炎相鑑別,需注意病史、發病部位,並仔細檢查區域性。

【治療要領】子癰不論急性期的肝經溼熱、陽明積熱證,或慢性期的肝絡失和證,多屬實熱之證,僅個別病例後期可見肝腎不足之虛證。

1、肝經溼熱者,多見於腫瘍期。睪丸腫痛明顯,痛引少腹胯間,陰囊面板潮紅,按之灼熱劇痛,寒戰高熱,頭痛口渴,小溲黃赤,脈來弦數,舌紅苔黃膩。

治以清瀉溼火,疏洩厥陰。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藥:龍膽草,柴胡,黃芩,生梔子,細生地黃,連翹,車前子,澤瀉,木通。

2、陽明積熱者,多見於膿瘍期。除睪丸紅腫熱痛外,並見大便秘結,腹痛拒按,口渴溲黃,壯熱汗多,脈來滑數,舌紅苔黃膩。

治以清腸洩熱,活血化瘀。方選大黃牡丹皮湯加減。常用藥;大黃,桃仁,冬瓜子,芒硝,牡丹皮,金鈴子,黃芩,枳實,赤芍。

3、肝絡失和者,多見於慢性結節期或膿腫吸收期。睪丸隱脹痛,皮色不變,亦不灼熱,而有下墜之感,附睪頭部結節,輕微壓痛,引及胯腹之間,脈細而弦,舌苔薄白。

治以疏肝和絡,清理餘邪。方選枸橘湯加減。常用藥:川楝子、枸橘李、小茴香、青陳皮、赤芍、澤瀉、甘草、車前子〔包),延胡索。

4、肝腎不足者,多見於子癰後期。一側或雙側睪丸萎縮,或偏小偏軟,偶有隱痛,口乾溲黃,腰痠乏力,舌紅脈細。

治以補益肝腎,略佐清利溼熱。方選六味地黃湯加減的常用藥:生熟地黃、山萸肉、牡丹皮、白芍、懷山藥、澤瀉、茯苓、枸杞子、制首烏、紫河車。

【防護要略】

1、急性期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保持區域性清潔衛生,把陰囊向上托起,區域性應用冷水溼敷。

2、慢性期適當活動,痊癒後避免過度勞累或睪丸外傷,以防愈而復發。

3、早期徹底治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睪炎、腮腺炎,防止併發睪丸炎。

4、前列腺增生患者,在行前列腺摘除術時,應作輸精管結紮,以防逆行感染,併發睪丸炎。

5、治療期間,暫時中斷或減少房事。忌食酒、辣椒、蔥、蒜、姜等刺激性食物。

4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S1P受體調節劑:有望成為首個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