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作為保健,人蔘和黃芪,在國人的餐桌、茶臺上非常常見,或煲湯、煮粥,或切片用作茶飲的材料……。大家都知道,參芪是補品,但具體到二味藥材補起來各自有什麼特點,該如何區別使用,往往又知其一不知其二,用起來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很多非行內的朋友,對這些看似同類的中藥材比較,會不由自主地去排序,既然是比嘛,那就來個一二三,看看誰最強。其實不然,對於絕大部分中藥材而言,不是簡單地比較誰強誰弱,而是重在找準各自的功效特點,重點比個性,最後才是比共性。

就拿我們今天的話題,人蔘與黃芪來說,二者均為中醫臨床上常用和日常生活中多見的補益類中藥材,都歸屬於補虛藥中的補氣藥,性味甘而微溫,具有補脾益胃之功,可用於脾肺氣虛諸證,但實際應用起來,卻有很大的不同。

人蔘與黃芪功效作用的個性比較

人蔘功長大補元氣,中醫臨床上可用於氣虛欲脫及元氣暴脫;又可安神益智,用於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還善補氣生津,可用於氣津不足。

黃芪功長補中益氣、升舉陽氣,可用於中氣下陷諸證;並善於固表止汗,可用於表虛自汗諸證;又擅利水消腫,用於氣虛水溼失運之浮腫、小便不利;還能託瘡生肌,可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

從兩味藥材功效作用上的個性比較,可以很明確地看出各自特點。人蔘重點在於大補元氣、生津、安神,而黃芪關鍵在於昇陽固表、利水消腫和託毒生肌,功效上的偏長不言自明。

如何區別使用

人蔘、黃芪功效的個性差別非常明顯,在使用上比較容易判斷和甄別,比如體虛氣虛伴有心悸失眠,選用人蔘;而體虛氣虛伴有水腫、小便不利,則應選用黃芪。難點在於兩味藥材共性的功效差別,該如何區別使用?

若論共性的作用補氣,黃芪拼不過人蔘,但黃芪擅長的是補氣固表,簡單理解是給身體補氣補虛的同時也上一道鎖,以隔絕外邪,故而黃芪適用於病後體虛、稟賦不足,動不動就滿身大汗的人士;而人蔘,補氣補虛作用更強,適用於氣血虧虛、大病或久病所致的元氣虛衰和神疲氣短。

人蔘與黃芪,在功效偏長和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使用時宜根據各自的特點,合理應用。當然,區別使用並不是排除二藥配伍使用的情況,人蔘和黃芪並沒有配伍禁忌。

人蔘、黃芪的使用原則

人蔘、黃芪均為補虛藥,在使用時,要謹記以下幾個原則:其一,對於補藥,切忌誤補、濫補;其二,參芪均為溫補之品,應注意陰虛勿用,因為陰虛誤用溫補之品,會致陰更虛而虛火更旺;其三,有實邪而正不虛,誤用補虛之品,則會留邪養患;其四,身體本不虛,勿濫用補藥,不虛而補可導致陰陽平衡失調而產生疾病。

以上幾個原則,不僅適用於人蔘、黃芪,也適用於其它溫補之品。生活中應謹記,切忌誤補、濫補,身體本不虛不要補,以免損害健康、招致疾病。

推薦食療藥膳——黃芪燉雞湯

黃芪燉雞湯(2-3人份)

【原材料】黃芪(20 g)、枸杞(10 g)、老母雞(半隻)、紅棗(6顆)、生薑(3片)、食鹽(適量)

【製法】 步驟一:黃芪、枸杞、紅棗洗淨,備用;雞洗淨切塊;生薑洗淨去皮切片;

步驟二:砂鍋加水適量,放入黃芪、生薑、紅棗和雞,中火煮開,轉文火燉120分鐘,注意保持沸騰;

步驟三:漏勺撈出黃芪,棄去;加入洗淨的枸杞、適量食鹽,文火煮開5分鐘,即可。

【養生功用】補氣益血、補虛固表、健脾養胃、養肝明目,有益於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力,適宜於體虛汗多、中氣不足、易於疲勞的人群。

【食用禁忌】體虛汗多的人通常肥胖,食用時應儘量撇除雞湯油脂,肉食適量,以免增加身體負擔;陰虛陽亢、有表邪者(如感冒)忌服。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大蒜的抗菌消炎作用很好!醫生提醒:這幾種人儘量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