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經常會遇到因飢餓而就診的患者,有些患者進食後不久就餓,甚至有些邊進食邊餓,為何?既有生理原因,又有病理因素。本文就與大家聊聊容易餓的那些原因。
一、容易餓的生理因素
上文曾與大家談了飽腹感和飢餓感發生的機制,大家就會從中了解一些日常行為可影響你的飽腹感和飢餓感。
01
進食不當
飯選單一,缺少產生飽腹感的纖維素、蛋白質,飽腹時間就不會持久;食物過於精緻,進食體積量過小,胃部沒有產生足夠的膨脹,胃感覺不到飽。
進食單一,以米飯、麵條等碳水化合物主,餐後血糖很快上升但不久血糖下降而發生飢餓;尤其有些人只吃稀粥,剛進食時覺得很飽,但半流質食物很快被胃排空,血糖很快下降,就很容易飢餓。
02
進食過快
慢慢吃的話,胃慢慢膨脹,胃內壓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告訴大腦說:飽了,吃不下了。
其實,從你咀嚼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用唾液中的澱粉酶來分解澱粉以方便吸收了,咀嚼是需要時間的,細嚼慢嚥,有助於食物消化,身體更容易吸收足夠的能量,血糖就會較快提高,容易產生飽腹感。
如果進食過快,一頓飯幾分鐘吃完,就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吃完飯還沒有吃飽,要飽就必須吃下更多的食物。吃得快,食物沒有被牙齒充分咬碎,大塊食物進食胃腸道不易被消化,食物中的熱量難以吸收而被作為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血糖難以持續維持穩定,就會餓的快。
因此,進食過快不易飽,而且餓得快,細嚼慢嚥,才是王道。
03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負責飢餓感的激素紊亂,如果連續兩晚睡眠少於4小時,那麼體內負責飢餓感的激素就會增加近一倍,而調節體內脂肪含量和食慾的激素會相對減少,這兩種激素的一增一減,會顯著增加飢餓感,同時使人對飽腹感麻木,就會一直感到餓。
04
身體缺水誤作飢餓
體內缺水常常會讓你混淆飢餓感和乾渴感。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自己餓了,但很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缺水所致。
當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先喝一杯水,緩解口渴,增加胃內脹力,等待10~15分鐘,就有可能不會餓了。
二、容易餓,當心這五種病
容易餓,除了上述這些生理因素外,更要當心病理因素,經常感覺到餓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現!
01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由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疾病。
甲狀腺激素是人體重要激素,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機體氧化還原反應。當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時機體代謝亢進、氧化反應增強、胃腸蠕動加快,消耗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增多,同時熱量大量丟失,細胞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從而刺激了食慾,食量也會大增。
患者表現為易餓、進食增多、怕熱、出汗、大便次數增多,但體重減輕,還可以表現心悸、心動過速、失眠、情緒易激動、甚至焦慮。甲亢患者長期沒有得到合適治療,可引起甲亢性心臟病。
如果患者易餓、進食增多,而身體消瘦,就要考慮甲亢可能,查甲狀腺功能、甲狀腺超音波就能明確診斷。
02
糖尿病
不論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島素缺乏或和胰島素作用障礙。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激素。
當胰島素缺乏或和胰島素作用障礙時無論血液中葡萄糖有多高,細胞的大門不能被開啟,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內為細胞提供能量,而細胞缺乏能量供應後就會發送 “飢餓”訊號到大腦,大腦就傳送指令,指揮人體去攝取食物。
如果患者一餓就吃,就會使機體進入一個惡性迴圈:血糖越進不了細胞,人就越餓,越餓越吃,越吃血糖就越高,對人體的危害就越大。
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狀是易餓、多食、多飲、多尿和消瘦,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不是很典型,有些主要表現就是易餓,進食不久後就餓,必須要考慮糖尿病,要做糖化血紅蛋白(表示2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糖耐量試驗(包括:空腹血糖、餐後0.5小時及1小時、2小時血糖),甚至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只餐後2小時血糖增高,甚至血糖只輕度增高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稱為糖尿病前期),但患者已表現出容易飢餓。
因此,易飢餓的患者必須做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試驗。
03
低血糖
當血糖低下,細胞能量供應不足時就會發生飢餓。糖尿病患者,因降糖藥物過量或進食控制過於嚴格時容易發生低血糖,患者飢餓、頭暈、心慌、出汗,嚴重者可以昏迷。
因此,糖尿病人容易飢餓時要考慮高血糖,也要考慮低血糖,查測血糖可以明確。
04
胃病
當胃酸過多或雖然胃酸分泌沒增多但胃粘膜對胃酸敏感性增高,胃就會產生嘈雜樣感覺,類似於飢餓的感覺,進食或喝水以後食物對胃酸稀釋,飢餓感就會好轉,但不久又會發生。
這種情況常見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當然,胃病患者的常見症狀是上腹脹悶、疼痛、噯氣、反酸、燒心、噁心、嘔吐、胃納減退,但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現嘈雜樣不適、易餓。
因此,易餓患者必須考慮胃病,做胃鏡檢查以明確。
05
焦慮
焦慮、壓力等不良情緒會干擾和紊亂控制食慾的神經中樞,容易導致飢餓感,出現食慾異常,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選擇用“吃”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總之,容易飢餓,排除一些生理因素後,要警惕上述5類疾病,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