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越來越重視。傳統媒體針對百姓出現的需求次第推出各類養生節目,自媒體也利用大資料和養生產品企業一起一窩蜂的向老百姓定投養生小影片講座和軟文。
輪換轟炸之下,大家自然而然地會拿著看到的養生知識和自己身體對照,部分人會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購置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藥品或食品。
我吃六味地黃丸為啥不對?
被包裝成“補腎神藥”的六味地黃丸開始出現在中老年男人的視野裡。
隨之問題也來了,有些感覺自己腎虛的人吃了六味地黃丸或者軟膠囊後出現上火的反應,他們往往會感覺口粘,口苦,甚至口舌生瘡等等表現各異的上火症狀。
怎麼回事?哪裡不對?
六味地黃丸為何上火?
先一起先查查六味地黃丸的戶口!
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起初是針對小兒補陰的方子。兒科聖手錢乙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減桂附,是因小兒乃純陽之體,稚陰稚陽,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減桂附,捨去陽中求陰之意,用於解決小兒肝腎陰虧而導致的發育遲緩之類的問題。
六味地黃丸組方特點具有補瀉兼顧之意,雖然補瀉並用,但從組方用量來看,“補”的藥量大於“瀉”的用量,如此補中有瀉,防止了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
吃六味地黃丸為什麼會上火呢?這明明是一張補陰的方子,若說吃補陽的方子上火容易理解,為什麼吃補陰的方子也會上火?
看一眼六味地黃丸的組方:熟地黃八錢、山茱萸四錢、幹山藥四錢、澤瀉三錢、茯苓去皮三錢、牡丹皮三錢。
錢乙老先生在《小兒藥證直訣中》,用六味地黃丸治小兒肝腎陰虛不足之證。
許濟群主編的《方劑學》中寫到:六味地黃丸,功能:滋補肝腎。主治: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以及小兒囟開不合之症。或虛火上炎而致的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透過對患者的臨床觀察和對處方的組方思考,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吃六味地黃丸上火的人,體質多偏於痰溼體質。因為六味地黃丸主要功效是滋補腎陰,即便組方上考量了補瀉兼顧,畢竟還是“補”強於“瀉”,養陰藥本就具有滯膩之嫌。並且,現階段的特徵是年齡大的人,不少偏陽虛。
個別人吃補陰藥時會出現腹脹便溏等症狀反應,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部分人脾胃虛弱。此類人在服用六味地黃丸時會在體內形成體內溼氣更勝及或脾胃更加虛弱的格局。溼邪的性質容易阻滯人體氣機,在人體氣有餘便是火。
這個機理,就像夏天時裝糧食的袋子一樣。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人都有曬糧食的經歷。夏天,糧食袋子要適時地晾曬,在未晾曬之前,把手探入米或面中,這時會明顯感覺糧食有些潮,中間是熱的。為什麼會這樣?有著豐富經驗的老百姓會說,這是放置時間長了捂的。那為什麼需要晾曬呀?因為晾曬過後空氣流通,裡面的熱自然會解除。
在人體也是這樣,人體溼氣盛會導致氣機阻滯不通,氣機不暢也會產熱,熱積累到一定量就變成火。
值得注意的是,六味地黃丸最初就是為小兒而設,針對腎陰虧虛而導致的小兒發育遲緩是一劑良方,並不是成人補腎的專用方。腎虛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小兒腎虛也不少見。
六味地黃丸是個好藥,必須使用得當才不至於吃了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