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要搞清楚乳腺癌是不是處於晚期,患者要先在腫瘤醫生的幫助下搞清楚兩個方面的狀況,才能讓後續治療策略行之有效。

一是患者的一般狀況,二是明確乳腺癌的大小、具體發生部位、以及給身體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弄清楚患者的一般狀況是頭等大事,身和心兩個部分都很重要

少數晚期患者在發病初期就處於極度營養不良或情緒崩潰的狀態下。這時,治療目的不再是針對腫瘤,而是保命,或者說是身心支援,也就是維持和恢復機體各大器官的功能,並且儘可能的樹立生活的信心。

一般狀況的評估分為身和心兩個角度。

身體的角度要跟隨醫生完成問診,搞清楚患者既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隨後透過必要的體格檢查瞭解疾病大致的發展情況,有些徵象可以給醫生提供很有用的診斷思路,並及早的發現某些器官發生腫瘤轉移的徵象。

常規血液學檢查對患者一般情況的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它可用於瞭解患者有無貧血、惡病質等問題,營養狀況怎麼樣,以及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是不是正常的。

這些重要臟器的功能評估,可以瞭解患者的一般狀況,還是指導後續用藥的重要指標。

譬如,蒽環類化療藥(表柔比星等)、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心臟毒性,用藥前就必須先明確心功能。對高齡患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全面評估心功能才能決定治療用藥的選項。

關於“身體”的檢查完善後,有心理諮詢需要的患者還要給予足夠的心理評估和疏導。大多數患者是無法獨自面對“晚期癌症”這個突如其來的境況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可能讓患者心態崩塌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甚至會對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晚期乳腺癌的診斷是個“技術活”,多專家多學科會診成為趨勢

一般狀況良好,意味著患者的病情處於穩定狀態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治療了嗎?

並不是,在接受治療前,還需要對晚期癌症做進一步的明確診斷。

也就是說,要搞清楚——具體是的哪個或哪些個部位出現了腫瘤?這些腫瘤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些腫瘤有沒有可加以利用的分子標記物?

基本上,晚期乳腺癌的診斷是根據一系列檢查來明確,在這些檢查中,首要的是病理診斷,也就是惡性腫瘤細胞和組織的直接證據。

如果是復發轉移患者,除對原發灶的病理情況進行再次確認外,可能還要對復發病灶進行再次病理檢測。

對於復發轉移病例,假如初診時生物標記物(ER、PR、HER-2)狀況陰性或不明確,又或者HER-2屬於中度表達(IHC檢測為“2+”)卻沒做過FISH分子病理檢測,復發時再次進行病理評估就會變得很有用。

要知道,復發灶的分子標記物可能與原發灶大有不同,這直接影響後續的治療選擇。初診“三陰”的患者,復發時依然有機會使用靶向藥。

這方面的學問很多,有時可能要透過多個專家、多個學科的會診才能予以明確。

身體各處的“轉移灶”是怎麼明確的?

由於解剖結構上的毗鄰關係,肺、胸膜轉移是乳腺癌最早侵犯的乳腺外器官,須儘早進行胸部CT檢查予以明確。

由於同時存在腹部和盆腔血行轉移的可能,考慮轉移的患者應完善腹部和盆腔的超聲檢查,若超聲給出了可疑診斷,即行腹、盆腔的CT或MRI檢查予以確認。

乳腺癌的骨轉移並不少見,骨放射性核素掃描(ECT),俗稱“骨掃描”可協助發現異常表現。

若臨床上有骨痛等症狀,或ECT發現異常,應對相應的四肢、脊柱的骨骼進行X線、CT或MRI檢查予以確證。更多診療方式凡凡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幫助大家做更多分析。

出現腦轉移的患者,可能有頭痛、失明、失語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應該進行頭顱增強CT或MRI檢查;即便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患者是三陰性或HER-2陽性,或初診時存在多個淋巴結轉移,發生腦轉的可能性增大,定期進行頭顱影像篩查就很必要了

乳腺癌可轉移至全身各處,對此,若懷疑乳腺癌出現了全身多處轉移,除了進行多個區域性影像學檢查外,PET(正電子發射掃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聯合CT檢查很有用,能夠掃描全身發現潛在的腫瘤“區域”。

但是,PET不可作為治療前後對比的常規檢查方案。要知道病灶治療干預的效果,還得靠CT或MRI這些經典辦法。

開始治療後,怎樣知道治療成功了?

在CT或MRI的基礎上,晚期乳腺癌的治療效果有專用的標準評價體系,即RECIST 1.1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1.1版)。

根據這個評價標準,不同的腫瘤型別、治療手段、患者病情療效判定標準、評估週期大有不同。

作為一個“技術活”,無論是多久進行一次評估,還是怎樣進行評定,這些問題都需要有經驗的腫瘤科專家來解決。

最終,給出的結果,也就是常說的——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疾病穩定)抑或我們不想看到的PD(疾病進展)等等結論,也需要專家給出解讀意見。有時還需要多個專科會診才能給出完整的結論。

除CT或MRI用於評價晚期乳腺癌治療效果外,一些腫瘤標記物也可作為評價療效的輔助指標。

腫瘤標記物的升高,既預示著腫瘤可能進展,也可能是治療過程中癌灶遭破壞產生的暫時反應。因此,腫瘤標記物首次升高的患者,應該在1個月後複查一次,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有無不適症狀,必要時可以臨時加查CT或MRI。

值得注意的是,單憑腫瘤標記物判斷疾病變化是不可靠的,因此也不能單憑所謂的“生化復發”來更改治療計劃。

臨床表現、CT或MRI、生物標記物等等,治療效果引發這些檢查結果的動態變化,是治療策略即時調整的依據。關注這些檢查結果,能讓患者獲得更有效的治療。

從這個角度講,所謂“個體化”,在常規治療領域就早已有之了。針對每個人的治療反應的不同,調整治療方法和劑量,就是“個體化治療”的一種體現。

在後基因組時代,或者說在精準醫學時代,我們前置了醫療“個體化”這個問題。透過對遺傳學方面的探索,可以提前弄清楚每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手段。

參考資料

2020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大便總是“前硬後軟”,是腸道不好的表現?3個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