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門診經常會見到許多眩暈的患者。眩暈(vertigo)是指患者視物旋轉,或感到自身或周圍環境有旋轉或晃動感,常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眼球震顫、站立不穩,同時可伴有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表現,而頭暈僅僅是昏沉感,頭腦不清晰,無旋轉或晃動感。
常見眩暈有5類疾病:一、 耳石症
也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好發於30~60歲,典型症狀為頭部迅速運動到某一位置時引起伴有眼震的陣發性眩暈,大多數患者在坐起、起床、翻身、轉頭時發作,可伴有噁心、嘔吐,站立不穩,眩暈發作時間短暫,一般為數秒鐘,最長不超過1分鐘可緩解,無伴有聽力障礙和耳鳴,無肢體無力麻木感。治療上主要治療為手法復位,輔助治療服用止暈藥物。二、 梅尼埃氏病
好發於30~50歲,典型症狀為發作性眩暈,伴耳鳴,耳脹滿感和眼球震顫。眩暈常突然發作,與頭位變化無關,嚴重時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心慌等植物神經刺激症狀。發作多持續20分鐘到1小時,又易反覆發作。每次發作後,聽力就會出現下降,久而久之出現完全耳聾。治療上以對症止暈為主。三、 前庭神經元炎
常發生於上呼吸道感染後數日之內,與前庭神經元遭受病毒侵犯有關。臨床症狀表現為急性起病的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站立不穩,不能行走,但無聽力障礙。眩暈程度較重,多持續數週以上,爾後逐漸恢復正常,一般很少復發。治療上需要抗炎,抗病毒,止暈等治療。四、 後迴圈缺血
以前稱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多是因為高齡、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危險因素引起的大腦後迴圈血管狹窄所致,出現眩暈,噁心嘔吐,可伴有一側肢體無力麻木,言語不利等表現,多持續數分鐘,一般不超過1小時可緩解,如果持續1小時以上,可能會演變成急性腦梗死。治療上需要控制三高,評估血管情況後,再決定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藥物。五、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臨床上20%的頭暈、眩暈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典型症狀為頭暈,自感身體晃動,噁心嘔吐,多汗,心悸,失眠,煩躁等植物神經症狀,一般很多檢查都無異常發現,但又容易反覆發作。治療上對症止暈藥物效果不佳,大多數人需要使用抗焦慮抑鬱藥物才能緩解症狀。結語以上5類疾病是常見的眩暈型別,治療上有所差異,準確地診斷,才能及早地規範化治療,改善預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