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老王58歲,糖尿病多年,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近日,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困擾著老王,老王以為是自己不爭氣的腸道出現了問題。

於是老王去當地醫院消化科掛號,經過醫生詳細的詢問和檢查後,建議老王去內分泌科看看。

老王當場有點納悶:怎麼腸道出了問題要去內分泌科呢?

原來,這一切的背後竟然是糖尿病神經損傷在作祟!神經遍佈全身,神經損傷喜歡玩“變臉”遊戲,呈現出五花八門的“面孔”,常常會有些非典型症狀。

讓我們記住這些面孔,糖友如在生活中遇見,不要認不出它,導致其安心地“潛伏”下來,不斷地挖健康的“牆角”。

變臉一:胃輕癱、腹瀉便秘

當支配胃腸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時,病人可出現胃動力不足,蠕動減弱、排空延遲,醫學上稱為“胃輕癱”,表現為早飽、腹脹、噯氣,呃逆甚至嘔吐。

腸功能紊亂,可以出現嚴重的便秘、拉肚子或是拉肚子與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腹瀉,常常出現在吃飯後、黎明前或三更半夜,嚴重者還會出現大便失控。

胃腸的功能紊亂,不僅影響到吃飯、影響到睡眠,而且常常會誤以為“胃炎”“腸炎”,亂用藥,這些都會進一步加重血糖的不穩定。

變臉二:心慌、低血壓

當支配心臟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後,病人會出現心血管異常,主要表現在對心率和血壓的影響:

①心跳加快、恆定

主要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心率增快(多在90~l00次/分以上),而且心率相對固定。

不像正常人那樣,隨著運動心率相應增快,由此而造成機體供血不足,出現嚴重的心慌、氣短、胸悶、頭暈等症狀。

此外,心臟自主神經的傳入神經病變,致使糖尿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往往疼痛輕微甚至根本無痛,故無痛性心梗、心臟驟停及猝死的發生率較高,病人常常因得不到及時診治而死亡。

②體位性(直立性)低血壓

當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後,部分病人可發生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即平臥位時血壓正常,一旦患者從平臥、坐位或蹲位站立時,血壓會突然下降而呈低血壓狀態。

這時病人就會因腦缺血感到頭暈、眼前發黑、嚴重時會發生暈厥而跌倒,這是由於神經失調、血管不能及時收縮以維持正常血壓的緣故。

變臉三:亂出汗

當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後,部分病人可有面板出汗異常(多汗或者少汗),常常表現為下肢無汗而上半身大量出汗。

以前愛出汗的,現在反而不出汗了,如以前的“汗腳”,現在變成了“幹腳”。原來不愛出汗的,現在變得愛出汗了,如上半身、頸部、頭部,在天氣並不熱的情況下,仍然大量出汗,吃飯時尤為明顯,即所謂的“味覺性出汗”。

有些患者夜間睡眠時突然出現心發慌、出大汗,特別像低血糖的表現,測血糖一點也不低,這些情況都不要忽略了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可能。

變臉四:尿瀦留

有些老年男性患者,出現了尿不出尿、排尿費勁,常常會想到前列腺,其實有時也是冤枉了前列腺。

很可能是因為高血糖損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經,影響膀胱的收縮與排空,患者出現尿瀦留、排尿時間延長、排尿不淨、排尿費力、尿意減弱、尿失禁等症狀。

尿排不乾淨、或是排出受阻,長時間待在膀胱裡就容易引發細菌滋生,一些比較厲害的細菌還會“爬”進腎臟,加重腎功能的損害,甚至發生腎衰竭,出現尿毒症。

變臉五:“性”福不再有

門診常會碰到一些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支支吾吾,難以啟齒,不知為何,最近總提不起性事,屢屢嘗試確總是失敗,私下裡亦曾購買所謂“壯陽”藥,療效並不明顯,家庭生活非常不愉快。

“陽痿”一般人很難聯想到跟“糖尿病”有關,大家可能會認為是男科的問題,其實很多陽痿不一定是“腎虛”,可能與糖尿病相關。

國外資料統計,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發病10年內發生勃起功能障礙(ED),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 2~4倍,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糖尿病病程的延長,ED的發生率也顯著增加[1]。

因此,糖尿病 ED 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夫妻生活質量的難言之痛。

糖尿病神經損傷可以累及胃腸道、心臟、泌尿生殖系統等,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很容易被誤診為其它系統疾病,尤其是對那些“三多一少”症狀不明顯的糖友們,就更容易被誤診。

在日常生活中,糖友們要重視這些非典型的“變臉”訊號,同時積極配合治療,防控糖尿病神經損傷。

依帕司他是一種可逆性的醛糖還原酶非競爭性抑制劑,能夠阻礙多元醇通路的異常啟用,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經病變患者紅細胞中山梨醇的積累,改善患者的自覺症狀和神經功能障礙。

研究證實,依帕司他對糖尿病神經損傷有改善症狀和延緩進展的療效[2]。

參考文獻:

[1] Kouidrat Y , Pizzol D , Cosco T ,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45 studies[J]. Diabetic Medicine, 2017, 34(9).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8;10(1): 4-67.

1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藥古今研究: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