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樑繼續開啟中醫學派系列文章,希望對中醫愛好者以及中醫學子有所啟發!
上幾期我們談到了《中醫火神派治療新冠肺炎究竟有沒有用武之地?》《中醫有了學派就有了江湖!》(有興趣讀者請檢視往期文章。)濃墨重彩般地對“易醫學派”做了重點介紹。
大家都知道“易醫學派”是一個巨集大的學派,是一個在哲學上高屋建瓴的學派。而今天老樑對中醫歷史上的傳統的十大門派再做一下簡單的分享,這十大門派是立足於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醫書、醫術、醫理觀點的不同而形成的,是一種縱向的、更細緻化的分法!
【一、醫經學派】
以研究古代醫學的基礎理論為主,古代記載的醫經有七家,僅有《黃帝內經》流傳下來,對《黃帝內經》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醫經學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鵲和《難經》、華佗和《中藏經》、皇甫謐和《鍼灸甲乙經》、全元起和《內經訓解》、楊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問註釋》、吳琨和《素問吳注》、張介賓和《類經》等。
【二、經方學派】
“經方”即經驗方,宋代以後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尊為經典著作,所以“ 經方”就用來專指《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經典方”。經方學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執、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張錫駒等。主要典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古今錄驗》、《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後方》、孫思邈《千金方》、《外臺祕要》等。
【三、傷寒學派】
專門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傷寒雜病論》中有關傷寒論的一部分,形成於晉代,綿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王燾、龐安時、常器之、郭雍等。主要典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許叔微《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傷寒發微論》、郭雍《傷寒補亡論》等。
【四、河間學派】
亦稱寒涼派,由“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間著名醫家劉完素開創,以闡發火熱病機為中心內容,擅長運用寒涼的治療手法。河間學派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學派和丹溪學派,又是溫病學派產生的先導,是中醫學術史上頗具影響的學派之一。河間學派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師承授受關係,自劉完素創火熱論之後,承襲其術者不乏其人。據史料記載,親炙其學者,有穆大黃、穆子昭、董系、馬宗素、荊山浮屠等。主要典籍:《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保童祕要》、《素問藥注》、《劉河間醫學》。
【五、攻邪學派】
亦稱攻下派,以“金元四大家”金代張從正為代表,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學術思想,在繼承了河間學派善用寒涼的特點之外,又發展出了用汗、吐、下來驅邪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影響到後來的溫病學派。主要典籍:《張子和心鏡》(又名《傷寒心鏡》)。
【六、滋陰學派】
亦稱養陰派、丹溪學派,以元代朱震亨為代表,因其家鄉有一條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人們稱之為丹溪先生。朱震亨是河間學派劉完素的第三代弟子,繼承河間學派的同時,在醫學理論上把外感火熱引向內傷火熱,主在闡發滋陰降火。朱震亨之後,丹溪學派中最有成就的人物為戴思恭、王履、王綸和徐彥純。主要典籍:《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
【七、易水學派】
創始人為金代易州人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在診斷和治療臟腑病症方面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也為溫補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張元素的弟子李杲和王好古繼之成為易水學派的中堅人物。
附:補土學派
也稱脾胃派。該派由”金元四大家”李東垣(李杲)創立。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種致病因素最易耗傷人體元氣,提出了“內傷學說”。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據《內經》關於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的理論,治療上強調調理脾胃、升提中氣,自制補中益氣湯等新方劑。由於他善於用溫補的方法調理脾胃,後世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術流派為補土派。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等。
【八、溫補學派】
形成於明代,薛已(薛立齋)是此派的先導,主要人物有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李中梓等。這一學派以研究脾腎及命門水火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變化為中心內容,進一步發展了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學說。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樞要》、《內科摘要》、《女科撮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等。
【九、溫病學派】
創始人吳有性,又稱為“瘟疫學派”,為吳門醫派主流,它是由傷寒學派與河間學派所派生,以研究和治療溫熱病而著稱。清代中晚期,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溫熱學派的代表人物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理論,為中醫學理論的豐富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典籍:吳有性著《瘟疫論》(1642)、葉天士著《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薛生白著《溼熱條辨》
【十、匯通學派】
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持中西醫會合融通的觀點,代表者有汪昂、金正希、王學權、朱沛文、唐宗海、張錫純等,這一學派開啟了現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主要典籍:唐宗海著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1884),鄧玉函編譯的《人身說概》、《人身圖說》等。
讀了上面的十大流派的介紹,想必大家已初步對中醫學派有所了解。
往期的文章老樑提到:學術流派本身不會產生江湖,但是其中一旦摻雜了個人的名利榮辱感情色彩,就一定產生是是非非與恩恩怨怨。從而不利於中醫流派學術本身的發展。
在此,老樑再次再次重申:學術派別是一個很平常的概念,任何一種學術體系,由於研究人員的學術觀點不同,會自然形成許多派別,形成各大學家。例如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其實就是金元四大派。他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合。各派的標新立異,百家爭鳴,分分合合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完整體系。中醫的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這一特點貫穿所有中醫學術派系,所以老樑認為中醫其實就是一大派:辨證論治派!
通俗一點來說,正如下面這位張醫生所言的那樣,管他還是什麼醫,什麼派,能治好病就行!尤其是在當下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大家應該放下門派成見,團結一致!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搞花拳繡腿、繡花枕頭,注重實際療效!其實就是醫學上的“貓論”吧!
老樑在《中醫有了學派就有了江湖!》文章中提到,老樑巨集觀上是“易醫學派”,微觀上是“經方時用派”。那麼有人會問了,您說的這個微觀上的學派究竟是個什麼東東?基本上是名不見經傳呀?請大家不要著急,後期文章老樑會逐漸介紹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