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發病隱匿、病因複雜,目前的無創檢查方法對明確病因診斷的價值有限,診斷較困難,治療也相對棘手。
慢性盆腔痛( 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盆腔、前腹壁(臍周或臍下)、腰骶部或臀部的非週期性疼痛,持續 6 個月以上,常引起功能障礙或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CPP 是一個症狀,而不是診斷,它是影響女性健康的常見問題。
為什麼發生慢性盆腔痛?
慢性盆腔痛病因涉及女性生殖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器官、骨骼肌肉系統、神經精神因素異常等多種疾病。
慢性盆腔痛以盆腔內臟痛為主
通常情況下,內臟痛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即:屬於慢痛(緩慢、持久、定位不精確、對刺激分辯力差)
對切割、燒灼等刺激不敏感,但對牽拉、缺血、痙攣等刺激敏感;常伴有內臟、軀體牽涉痛。
研究還發現內臟痛的另一重要特點:一個病變內臟器官的疼痛繼發引起另一個相鄰正常器官痛覺致敏,可導致後者的功能異常。
慢性盆腔痛也具有以上內臟痛的共同特點,但其具體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明確。
有研究認為分娩、婦科腹腔鏡手術、剖宮產手術、盆腔炎性疾病、外傷等引起的下腹下神經叢的損傷及由此引起的神經重建可導致慢性盆腔痛。
此外,激素變化,社會因素,受虐待和負面心理特徵均與慢性盆腔痛的發生相關,但具體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慢性盆腔痛最常考慮哪些疾病?
在CPP的諸多病因中,婦科因素廣受關注。
很多婦科疾病,包括內異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連、子宮肌瘤、盆腔淤血綜合徵、子宮腺肌病以及盆底功能障礙及其相關手術治療等都可能導致慢性盆腔痛。
腹腔鏡檢查是鑑別婦科因素導致 CPP 的金標準。病因可單獨存在也可合併存在。
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CPP的最常見原因,其多見於育齡婦女,發病率為 10%~15%。但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與 CPP 的具體相關性仍不明確,兩者之間不一定都有因果關係。
約 30% 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將發展為慢性盆腔痛,具體的發生機制不明。主要與以下兩個因素相關:其一,粘連形成和輸卵管破壞的嚴重性;其二,急性盆腔炎症診斷和治療後盆腔張力持續存在 30 天以上。
一些原因不明的 CPP 患者需要考慮盆腔淤血綜合徵的可能,常見症狀包括疼痛部位不固定、充血性痛經、深部性交痛、性交後疼痛、長期站立後以及其他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
盆腔靜脈淤血綜合徵症狀多不典型,體徵易與其他疾病混淆,且缺乏簡便易行的確診方法,而且部分臨床醫生對本病持懷疑態度,致其具體患病情況不確切。
慢性盆腔痛是臨床上比較難診斷的疾病,其病因複雜,病情反覆發作,單憑臨床症狀和體徵尚不能確診,過去認為腹腔鏡是診斷的“金標準”,但也有許多研究發現,腹腔鏡檢查中,只有61%的患者能發現有明確的病理學改變,因此認為,腹腔鏡也不能完全證實CPP的真實原因。
由於CPP的病因複雜且難以確定,治療猶為棘手,只有極少數的方法被證實對治療病因不明的慢性盆腔痛有效,可試用多種方法緩解疼痛,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飲食調整,手術治療等。
溫馨提示:疼痛科的星狀神經節阻滯,下腹下神經叢阻滯,骶管注射,以及臭氧自體血治療,可能從神經支配和改善血液迴圈調節神經內分泌及免疫方面發揮療效,可以嘗試診斷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