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人物簡介

饒建華,1983年10月生,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膽中心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第十七屆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從事肝臟外科臨床和基礎研究,在肝移植免疫性損傷及圍手術期損傷控制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為肝移植損傷防治作出重要貢獻,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獲省部級獎4項。

人們常說,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饒建華的這個“膽”就是厚實精進的專業能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人命關天的醫學面前,容不得半點含糊。”饒建華認為,我國是肝病高發國,終末期肝病患者數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而只有肝移植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於是,當他順利考入南京醫科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時,他毅然選擇了肝膽外科專業、肝移植方向。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肝移植是一項“高精尖”的臨床技術,碩士階段的學習讓饒建華感覺還遠遠不夠,特別是與美國在肝移植領域的尖端科技相比,他認為需要奮起直追。於是,在導師的幫助和自己努力之下,饒建華又踏上了博士階段研究學習之路,並且拿到了美國世界最著名的肝移植中心的博士後offer。正是這樣不斷求知探索,才讓今天的饒建華更有信心和力量面對更多醫學難題。

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免疫性肝損傷作為肝移植不可避免又尚未解決的難題,是饒建華在UCLA肝移植中心科學研究核心。“記得有一次為獲得一個關鍵性資料,在實驗室連續奮戰72小時,還是未取得絲毫進展,那種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挫敗感令我終身難忘。”饒建華說,“也是在這個階段,我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和習慣,在檢查反省中意識到,實驗就是打破保守、衝破邊界,只有絕地反擊,才能突出重圍。”終於,3個月後,歷經反覆無數次實驗,饒建華得到這個關鍵性資料。這讓他深刻地體會到,在攻克肝病的這條路上,既需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決絕,也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堅持。該研究成果也被世界移植大會應邀作報告並獲青年學者獎。

“如今的我特別珍惜這份救死扶傷的事業。在王學浩院士的指導下,與張峰教授、呂凌教授圍繞肝移植免疫性損傷繼續深入研究,不斷完善肝移植‘炎症損傷控制’理論基礎,共同開發研製出國內首個肝臟體外迴圈支援系統,有效改善了供肝儲存環境。”饒建華說,“在面臨肝移植圍手術期創傷巨大、嚴重影響患者預後的問題上,我們又率先將快速康復理論應用於肝移植體系,透過‘手術管理與技術改進的損傷控制’實現手術損傷控制。此外,‘肝移植圍手術期損傷控制的理論創新及其臨床應用’專案已成功申報省部獎3項,而這份榮譽背後是更多患者快速康復、享受陽光的希望。”

一路走來,初心不改。在感恩父母、師長、妻兒之外,饒建華更感謝信任他的患者和家屬。他表示,今後將以更大的努力勇攀醫學高峰,以更豐碩的成果護衛“肝”為人先的美好未來。(江蘇科技報)

1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水態度健康科普——多喝好水,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