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胃炎患者消化功能受損,經常胃部脹滿,吃飯不香,相當於中醫常說的“脾胃陽虛”,也就是脾胃缺乏工作動力,處於怠工狀態。

引發原因

1.六淫邪氣侵襲人體,壅遏胃氣,困擾胃腑。

2.情志因素,如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肝鬱氣滯,直接影響脾胃功能。

3.繼發於其他胃病。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只要治好了胃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其他胃病就會自然康復。

4.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者油膩飲食,日久損傷胃腑。

5.生活作息不正常,擾亂生物節律,影響胃酸、胃蛋白酶等分泌。

腹部按摩調理方法

1.直推三經五線。

仰臥位,頭背部應支撐兩個枕頭的高度,使後背和床的角度大約為30°左右,這樣便於我們掌握力度。沿鳩尾或胸脅單方向直線由上至下推動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至恥骨聯合陰毛際。推動時手指在前,掌根在後,力度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此法既可以放鬆腹部肌群又可以通經活絡,同時可以進行自我診斷。要求認真領會手下的感覺,查詢有無氣塊或硬塊,腹主動脈有無動悸失常,以及腹部穴位的疼痛反應點,以便下一步進行點穴治療保健。

2.摩腹

仰臥姿勢同上。兩手掌相疊,置於腹部,以肚臍為中心,在上、中、下腹部沿升結腸、結腸右曲、橫結腸、結腸左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的投影區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摩動約120次,以腹部有溫熱感為宜。用力宜先輕後重,不能有滯澀感,要推而不滯。然後擴大範圍摩動全腹部約2分鐘。

一般按上述順序行順時針摩腹,如果腹瀉則要按逆時針方向摩腹。

3.腹部點穴:

a.點按水分穴(穴位見上圖)

用兩手中指指腹疊加點按穴位,調勻呼吸,使呼吸平穩,可逐漸加深呼吸的深度。呼氣時,勁力達於指節,借自身呼氣放鬆之時,力往下探,分層沉取,同時手下可輕微做按揉的動作。有時可感覺到指腹側搏動應手。吸氣時持力不再用力。用力的程度是自己能夠承受,而肌肉不會緊張。如此操作七息而止。結束時可在穴位上做輕微的按揉動作以進行放鬆。手法過程中,可感覺少腹脹痛,腹鳴聲聲,腰背麻脹。手法停止後,痛脹消失,時有熱氣上衝的感覺。做水分穴這個部位,脹痛比較明顯,要在可忍受的範圍內操作。

b.點按中脘穴(穴位見上圖)

先用雙手拇指交替從劍突下沿任脈輕柔地往下推至肚臍。手法要輕柔,要推而不滯。要順暢就不能很用力,用自己的手指感受中脘穴處有無飽脹感。然後用雙手中指指腹重疊,在中脘穴上點按。呼氣時用力往下按,吸氣時持力不再用力。如此操作七息而止。如果在中脘穴處有飽脹膨起感,說明脾胃運化不良,或有痰飲。我們要多加點按,日久天長脾胃功能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c.點按天樞穴(穴位見上圖)

用雙手中指指腹重疊,點按右側或左側天樞穴,呼氣時用力下按,並同時向下推動指下組織,吸則持力不再用力。如此操作七息而止。如果身體不適或生氣、失眠、著急等,可以在天樞穴探查到條索或板狀硬塊。病灶有時在左側有時在右側,有時候雙側都有,用力下按會有酸脹或刺痛或竄痛至腰背或少腹部位的感覺。這時我們就要用上面的方法多加按壓,可能當時疼痛難以緩解,但是睡一晚或稍後會有變化。

d.點外陵(穴位見上圖)

用雙手中指指腹重疊,點按右側或左側外陵穴,呼氣時力入,並同時向下推動指下組織,吸則持力而不再用力。如此操作七息而終。我們點壓外陵穴時會感受到有脹痛或竄痛的感覺,有時痛感會傳到對側腹部或者腰部,這種現象說明身體存在著隱患。這時需要深呼吸,儘量放鬆,用力點按,反覆持續幾分鐘,體內寒痰積聚才有可能散掉。

提示:腹部點穴時,不一定非在穴位處操作,可在穴位旁開0.5~1cm左右找壓痛點,有壓痛點的地方即可運用以上手法操作。4.隨證加點下列穴位。

肝鬱氣結所致胃脹——加日月、章門

脾腎虛寒所致胃脹——加肓俞、衝門、巨闕、上脘、承滿、樑門。

食療

紅火茶:

原料:炒谷芽15克,金橘2-3枚。(炒谷芽有健脾理氣的作用,金橘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方法:將金橘洗淨,壓扁。將炒谷芽放入砂鍋內,加冷水200ml,浸泡片刻,煎煮10分鐘後,再放入金橘煮5分鐘,將藥汁潷出。再加水煎煮1次,兩次藥汁合併,加入少量糖,當茶飲。

佛手香櫞粥(適合於胃部脹滿較重,氣滯中焦者)

原料:佛手10g,香櫞10g,粳米60g。

方法:將佛手、香櫞洗淨,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將粳米洗淨,加入藥汁中,用小火煮成粥,根據自己口味加少量糖或鹽調味。每天1次,早晚吃最好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立春後,黃褐斑最怕的3種食物,多吃一口,色斑快速淡褪臉變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