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浙江8歲男孩因嘴角歪斜險些被誤診為面癱,最終查明是顱內長了腫瘤。萬萬沒想到,孩子對放療異常抗拒,最終廣州醫生透過心理干預,讓孩子開心地完成治療。

醫生表示,面對放療,患兒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反抗等心理,目前國內外通常用全麻的方式讓患者配合放療,重視心理干預,可避免頻繁使用麻醉藥物帶來的風險。

圖/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嘴角“歪”險誤診為面癱

據田宇(化名)的媽媽黃女士(化姓)介紹,去年暑假期間,她帶兒子到朋友家做客。許久未見的朋友發現田宇笑的時候,嘴角總不自覺地往左側歪斜,便提醒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輾轉當地兩所醫院,黃女士均被告知兒子可能是面癱。

不放心的她聽了醫生的建議,給田宇做了顱腦影像檢查。最終,醫生髮現,田宇顱內左側基底節區有佔位性病變。輾轉上海、北京、山東等地,田宇最終被確診為左基底節區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歷經兩次手術及化療後,田宇的病情有所好轉。可接下來的放療,卻讓醫生和黃女士犯了難。

“我現在一聽到他說‘不要’兩個字,就非常緊張。”黃女士說,兒子莫名其妙就是不能配合治療,哪怕是打了鎮定劑,一放到放療的機器上,就立刻醒了過來。“有一次從下午三點,到第二天凌晨兩點,三四個大人又按又壓,還推了鎮定劑,愣是沒法順利完成放療。”

在病友的建議下,去年12月底,黃女士帶著兒子來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

心理干預讓放療順利進行

該院副院長、腫瘤綜合診療科主任蔡林波仔細研究患兒相關的影像檢查資料,認為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的診斷明確。“當務之急,就是讓孩子克服對放療的恐懼。”在蔡林波的安排下,該院心理治療師張星團隊給予患兒系統全面的心理干預,緩解其緊張恐懼的情緒。

經過7次心理治療,田宇完全消除了對放療的恐懼。“不用打鎮定劑,每天還非常期待。”黃女士說。

蔡林波介紹,由於年齡小、心智發育未成熟、陌生環境等因素,患兒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反抗等心理。因此,國內外通常用全麻的方式讓患者配合放療。不過,頻繁地使用麻醉藥物可能給患兒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根據每個患兒的特點,給予系統全面的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其緊張恐懼情緒,讓其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的安全性。”蔡林波說。經過科學系統地放療,田宇的病情已逐漸好轉,並將於近日出院。

9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酒癮特別大,根本戒不掉,可以試試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