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養生之肝與脾
東風既解凍,散而為雨矣。
雨水節後,降水漸多,春風遍吹,空氣溼潤,萬物生長。
素問有云:“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春季天氣轉暖,人體的肝氣與春氣相應,也日漸的旺盛起來,因此春季養生之道在於順應春氣的生髮和肝氣的暢達。
肝具有疏通、條達全身氣機的作用。可以協調脾胃的升降平衡,並且還能疏利膽汁,輸於腸道,促進脾胃對食物的吸收轉運。
脾具有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作用。氣血充足,肝臟能夠被充分濡養,肝氣沖和條達,有利於其功能的正常發揮。
素體肝陽偏亢之人,嚴重者可以損傷脾胃,肝脾不調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春季發病。
譬如肝氣不舒,氣機鬱滯,可見情緒的煩躁易怒,兩脅脹痛,胸悶,常常嘆氣;
肝火上炎可見頭暈脹痛,面紅耳赤,耳鳴耳聾,大便祕結,失眠多夢;
肝氣鬱結,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發揮,可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倦怠無力;進一步肝臟不能得到脾轉輸的氣血滋養,可出現視力減退,眼睛乾澀,頭暈盜汗等。
那麼針對此類疾病,我們生活中該如何調養呢?
五行之中,肝屬於木,味道為酸,脾屬於土,味道為甘,多食酸容易導致肝氣太過,損失脾胃,故而應少食酸,飲食清淡,養護脾胃。
同時還要注意情緒的調節,保持平和的心態,多與人溝通,或者聽聽音樂,排解鬱悶、煩躁的心情。
雨水節氣,尚屬於早春,特別是北方,仍較寒冷,不適宜劇烈運動,也不應提早減衣,可以參加五禽戲、太極拳等相對平和的運動。
另外對於肝脾不調之證,可以為大家分享一劑調肝養血的名方--逍遙散。該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藥組成為:甘草、當歸、茯苓、白芍、白朮、柴胡、生薑、薄荷。
臨床主治肝鬱脾虛之證。
肝氣鬱滯不暢可見兩脅疼痛;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則神疲乏力,食慾不振;不能供養頭竅,故而頭暈頭痛、口乾舌燥。
治療宜疏肝解鬱,養血健脾。方中柴胡條達肝氣為君;當歸養血,白芍斂陰,共為臣;白朮、甘草、茯苓健脾益氣,同為佐;薄荷透達肝熱,生薑溫運和中,亦為佐。
“詩家情景在新春”,在家的大家雖不能賞天街小雨,無法聽青池蛙鳴,一樣能與春相應,需要我們去盡力保持情志的舒暢,避免暴怒和憂鬱,少食酸,多食清淡,夜臥早起,鬆緩衣帶,舒展形體,靜待真正嚴冬過盡春蓓蕾的那一天。
文章:關芸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一科
配圖: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