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養生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時令也逐漸進入了深秋。中醫認為,秋天陽氣由升浮逐漸趨於沉降,氣候逐漸轉涼,是老年人易發病的時令。人到老年,由於陰氣日減,陽氣日衰,體內器官功能會日趨衰退,身體免疫力會降低,常常會出現諸如體力不支、精神不振、食慾不佳、睡眠不良的現象。

《黃帝內經》講到“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副空殼。所以有“陽強則壽,陽衰則夭”的說法。要想讓老人健康長壽,就得讓老人陽氣充足。《扁鵲心書》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醫學家竇材認為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灼艾即艾灸,堅持艾灸是老人強身健體的有效方法。

艾灸有六大作用: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調節陰陽、回陽救逆、防病保健。清代吳儀洛著《本草從新》中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以火灸之,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一些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穴位,能夠達到扶正祛邪,強腎保健的作用。可常為家中老人艾灸,不僅能讓他們延年益壽,還是一種溫馨的陪伴。

作用一:通經活絡

人到中老年,身體機能逐漸降低,氣血的執行也沒有年輕時通暢。重陽節氣到來,氣溫轉冷,對於老年人氣血執行有一定的阻礙。中醫有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老年人經絡瘀堵後反映在身體上則表現為腿部脹痛、行走不便等,重則還會引起中風等症狀。艾灸通過艾熱溫熱肌膚,溫暖經脈,活血通絡,從而改善氣血的執行,以緩解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靈樞·禁服》中記載:“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灸之。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具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的作用。《鍼灸甲乙經》中記載:“痱痿,臂腕不用,脣吻不收,合谷主之。聾,耳中不通,合谷主之。齒齲痛,合谷主之。”

作用二:行氣活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運轉。艾灸可以補氣血、疏理氣機、提升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作用。秋季天氣轉涼,外周血管收縮,血壓波動大,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常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氣海穴

氣即元氣,海乃深大也,此穴為元氣匯聚之處,故名氣海。氣海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具有補氣理氣,益腎固精的作用。《鍼灸資生經》中記載:“以為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元氣所生也。”

作用三:祛溼散寒

氣血的執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散寒除痺的作用。《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艾草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祛除寒邪,艾灸對溼寒之症特別有效。

足三裡穴

兩膝下三寸處的足三裡穴為保健穴之首,在此穴施灸有健脾胃、祛溼邪、補中氣、活血脈的多種功效。孫思邈曾有“若要安,三裡常不幹”之說,他將足三裡穴稱為“長壽穴”,可見足三裡穴之重要。如老年人食不甘味、消化失調、腹脹脅滿,灸足三裡穴數日,即可諸症皆除。

豐隆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具有健脾化痰、舒筋活絡的作用。《鍼灸大成》中記載:“風痰頭痛,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溼,喉痺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鬼好笑。”

作用四: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艾灸有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湧泉穴

位於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仰臥取穴。具有調節陰陽、滋陰益腎的作用。《鍼灸甲乙經》中記載:“腰痛、大便難,湧泉主之。肩背頭痛時眩,湧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內食,湧泉主之。”

作用五:回陽救逆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昇陽舉陷,扶陽固脫。《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神闕穴

位於腹中部,臍中央,是人體生命之門。具有回陽固脫、健運脾胃等作用。《萬病回春》中記載:“治陰證冷極,熱藥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腎囊縮入,牙關緊急,死在須臾,用大艾炷灸臍中,預將蒜搗汁擦臍上,後放艾多灸之。”

關元穴

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的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是一個能扶助陽氣、強壯身體的保健要穴。常灸此穴,可緩解老年人畏寒怕冷、氣喘短氣、中風脫證等症狀。《太平聖惠方》中記載:“引岐伯雲,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作用六:防病保健

中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緩解病症的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現代,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命門穴

在第五腰椎的棘突之下,是命門穴,該穴有補益腎氣、利水消腫、壯骨填髓的作用。若是老年人腰痠背痛、腿軟乏力、小便不利、頭暈目澀,在該穴連續施灸,不日就會精神倍增。

腎俞穴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人到老年,容易氣息不暢、腎氣不足,常艾灸此穴有降低血壓,強健體魄,改善腎功能的作用。玉龍賦《聚英》雲:“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具有和胃健脾、化溼降逆等作用。《循經考穴編》中記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老人常艾灸中脘穴,會使腸胃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國醫學科學院公佈的六大致癌食物,你吃了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