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玉平
乾咳困擾著很多人,著一點涼、吃一點辣、聞一點異味就會引起。一般是突然咽乾咽癢難以忍受,接著就是一陣劇烈嗆咳,隨後白痰、眼淚、鼻涕俱出,甚至尿失禁、便失控,其狀怎是一個“慘”字了得?最讓人心煩的是這種症狀說來就來,越不想咳就越咳,吃什麼藥都不管用,常常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不愈。年齡大者,還可以引發心腦血管事件。
當下正值冬季,發生乾咳的人就更多了,究其病因及病變機理:一、西醫認為
1.呼吸道微生物感染。
2.呼吸道過敏狀態。
3.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等。
二、中醫認為
外感因素:以風邪、寒邪侵襲肺表為主,也可以兼夾燥邪。
內傷因素:與肺、肝、脾、胃、心的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1.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理機制為“痰氣互結”而引起咽喉不利。
咽為肺之門戶,肝主一身之氣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咽喉又是食道的門戶,胃氣上逆,門戶不利,引起乾咳,與西醫的“胃食管反流”因素不謀而合。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看來,乾咳與多個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這正如《素問·咳論》中所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2.從各個臟腑的經絡走行來看,這幾個臟腑與咽喉關係密切,證據確鑿。
《靈樞•經脈》篇中說,足厥陰肝經的走行是“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足太陰脾經的走行是“夾咽,連舌本,散舌下”。《靈樞•經脈》中說,足陽明胃經的走行是“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手少陰心經的走行是“其支者,從心繫,上夾咽,系目系”。手太陽小腸經的走行是“下行絡心,屬小腸,聯絡胃、咽”。心主神明,與小腸相表裡,可見乾咳確實是與精神因素相關的疾病。
治療上存在的問題:1.百姓觀點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這樣做:感覺咽部不適時,會下意識地認為是缺水了、上火了,所以習慣先喝點胖大海、菊花茶,再吃些清咽含片、清熱解毒口服液什麼的,有時乾脆把抗生素也吃上了,反正只要不發燒就絕對不去醫院。而且,很多人總認為喝藥時間長一點才能去病根,結果病情越來越重。
2.臨床情況
臨床上,確實沒有什麼治療乾咳的特效藥,很多醫生給病人吃抗生素甚至輸液,結果使病情遷延不愈。
合理的辨證治療:1.前人治療經驗
漢代張仲景是內科醫聖,他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在他治療咳喘的方劑中,最常用的是具有辛溫藥性的生薑。
2.筆者觀點
①從西醫的角度看:老百姓常用的藥物大都一派寒涼,尤其是所用抗生素更為苦寒。如果幹咳有咽喉腫疼、發燒,確定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這麼做倒也還可以;但如果幹咳是因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問題引起,這樣治療會導致全身菌群失調,抵抗力下降,脾胃損傷,病情遷延不愈。
②從中醫的角度看:外感疾病早期多由傷寒引起,如果過用寒涼藥,則“寒上加寒”“引邪入內”“冰伏邪氣”。意思是說,病邪會由表進入裡,被邪伏於內不能散出,使病情加重。而痰屬陰邪,得溫則開散,遇寒則凝結。因此,在咽部不適、乾咳剛剛開始的時候,服溫散藥物可以迫使邪氣外出,過用寒涼藥則是令病情遷延的重要原因 。
④從治病除根的角度看:乾咳確實與體質密切相關,如果想要徹底根除,必須調整全身臟腑功能。還有,病情複雜嚴重的患者需要到醫院找專業醫生檢查治療。
筆者治療乾咳的常用處方:木蝴蝶10克,生甘草15克,麥冬10克,浙貝母15克,前胡10克,冬花10克,姜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訶子10克,乾薑10克,五味子10克,雞內金15克,陳皮10克,蟬蛻6克。
咽喉腫疼加牛蒡子10克,金銀花15克,腫痛消失則停用。水煎服,日1劑。一般的乾咳,以前兩味藥代茶飲就能減輕症狀。
所謂“咽喉要道”,確實重要,患者自己還要注意放鬆精神,少吃辛辣,少喝冷飲,避冷風,增睡眠,衣著暖和,加強戶外運動,增強體質。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秀瀧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