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產生活條件落後,醫療衛生水平更不可能和現代同日而語,普通人的壽命平均只有三四十歲,但在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下,還是湧現了許多高齡長壽之人。
長壽的古人都是一直很注重養生保健的,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互補”、“人命至貴”等優秀理念,蘊含著豐富高妙的哲理,對中國人的生命觀及養生修身觀念影響深遠。在修身養性上多有高見,以下就從古書中摘錄十句關於古人養生的至理名言,相信這些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對個人修身養性、境界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
1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在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黃帝內經》)
解讀:中國的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先人們認為,人活於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當自然界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只有順應自然,人們才會長壽。養生不僅要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時的變化。
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上古時代的人,是知曉養生大道的,能遵循陰陽的變化規律,符合自然運作的規則和定數,飲食有節度,起居有規律。
3、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解讀:養生之道,要順應自然和規律。善於養生的人,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
4、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宋 ·陳直 《壽親養老新書》)
解讀:中醫理論素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說,平時保養得當,不僅身體健康,還可免遭服藥之苦。
5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明.胡文煥《類修要訣》)
解讀:戒暴怒能養人的性情,少進行思考焦慮益於養神,少言語聒噪有利於養氣,杜絕各種私慾能養心。
6、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可以謹德;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閼,可以養生。(明.洪應明《菜根譚》)
解讀: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斂起來而不要豪放暢快,可以嚴謹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應該豪放暢快而不要悒鬱閼塞,可以培養自己的生命。
7、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明.張介賓《景嶽全書》)
解讀: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中興”養生理論,指的是中年是身體由盛轉衰的時候,人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復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8、(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解讀:古人重視精神層面的養生,認為讀書可以愉悅心靈,山林出遊可以陶冶情操,釋放興致,精神層面的養生,對延年益壽很重要。
9、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汪綺石.《理虛元鑑》)
解讀: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足、氣盈、神全是養生延年益壽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氣,氣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10、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清.屈大均《翁山文外》)
解讀:指養生應該首先從合理飲食開始,“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藥更有用。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