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醫學啟源》:“除溼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溼,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補中益氣湯各組成及 中藥的功能與主治

處方組成解析:

一、黃 芪

味甘,性微溫。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痺,水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名醫別錄》:“主婦人子髒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藥性論》:“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四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熱。”

《日華子本草》:“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癖,治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白水芪,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芪;赤水芪,治血,退熱毒,餘功用並同上;木芪治煩,排膿力微於黃芪,遇缺即倍用之。”

《醫學啟源》:“治虛勞自寒(寒一作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內託陰證瘡瘍必用之藥。”

《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託,瘡癰聖藥。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二、甘 草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一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本經》:“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名醫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

利血氣,解百藥毒。”

《藥性論》:“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珍珠囊》:“補血,養胃。”

《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癰,降火止痛。”

《中國藥植圖鑑》:”治消化性潰瘍和黃疸。”

三,人 參

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經。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洩,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萎,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衰,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名醫別錄》:“療腸胃中冷”乙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穢,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癰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調中治氣,消食開胃。”

《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祕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氣。”

《本草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閩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渚病。”

四、升 麻

性涼,味苦辛微苦。入肺、脾、胃經。昇陽,發表,透疹,解毒。治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喉痛,口瘡,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

《本經》:“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名醫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矗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遊風腫毒,口氣疳矗。”

《湯液本草》:“《主治祕要》.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乳蛾,痄腮。”

《本草綱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洩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五、柴 胡

味苦,性平。入肝、膽經。具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之功效。主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出新。”

《名醫別錄》“‘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溼痺拘攣。亦可作浴湯。”

《藥性論》:“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贏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

《備急千金要方》:“苗汁治耳聾,灌耳中。”

《四聲本草》:“主痰滿、胸脅中痞。”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胸脅氣滿,健忘。”

《珍珠囊》:“去往來寒熱,膽痺,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六、橘 皮

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理氣,調中,燥溼,化痰。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亦解魚、蟹毒。

《本經》:“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

《名醫別錄》:“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洩,去寸白。”

《藥性論》:“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奉草拾遺》:“去氣,調中。”

《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

《醫學啟源》:“去胸中寒邪,破滯氣,益脾胃。”

《本草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閡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

《隨息居飲食譜》:“解魚、蟹毒。治噫噎,脹悶,疳瘧,瀉痢,便祕,腳氣。”

七、當歸身

味甘,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等功效。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痺;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潛入面板,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

《名醫別錄》:“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溼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

《藥性論》:“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婦人瀝血腰痛,療

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癥瘕。”

《珍珠囊》:“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湯液本草》引作‘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李呆:“當歸梢,主癥瘕,破惡血,併產後惡血上衝,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

《本草綱目》:“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面板。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本草再新》:“治渾身腫脹,血脈不和,陰分不足,安生胎,墮死胎。”

八,白 術

性溫,味苦甘。入脾、胃經。補脾,益胃,燥溼,和中。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水腫,黃疸,溼痺,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本經》;“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於,除熱消食。”

《名醫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藥性論》:“主大風頑痺,多年氣利,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洩,主面光悅,駐顏去酐,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唐本草》:“利小便。”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和胃,生津液,主肌熱,四肢睏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止渴,安胎。”

《本草衍義補遺》:“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能消虛痰。”

李杲:“去諸經中溼而理脾胃。”

王好古:“理中益脾,補肝風虛,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臍腹痛。”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胃潰瘍可以吃麵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