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大青龍湯組成配方,方歌方解,功效與作用

經方論治

【原文】

1.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剔肉瞤,此為逆也。(38)

2.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3.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組成】

麻黃18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薑10g 石膏24g 紅棗10枚

【方歌】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大青龍湯方解】

此溫散寒邪,清解裡熱之方。臨床施以惡寒發熱、不汗出而煩躁,脈象浮緊之症。

本證病機為風寒外束,內有邪熱,屬表寒裡熱、表裡倶實證。張錫純先生謂:“胸中先有蘊熱,又為風寒錮其外表,致胸中蘊熱有蓄積外盛之勢。”臨床症候為惡寒甚,壯熱無汗,體若燔炭,面色緣緣正赤,肌膚乾燥長粟,頭痛、身痛劇烈,咳嗽氣喘,痰涕白稠,煩躁不眠,揚手擲足,小便短黃,口乾喜冷,脣焦破裂,齒鼻衄血,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數有力。大青龍湯既可發散表邪,治風寒之外感,又可清透裡熱,治熱邪之內鬱。方中麻黃六兩,《傷寒論》中,其用量無超大青龍湯者,更伍桂枝生薑,發汗作用甚強,誤用之,或不遵服法,可有大汗淋漓、筋惕肉瞤、四肢厥逆等陽氣傷亡之變。故使用需慎之再慎,審證確係表裡倶實方可用之。柯韻伯雲:“仲景憑脈辨證,只審虛實,故不論中風傷寒,脈之緩緊,但於指下有力者為實,無力者為虛,不汗而煩躁者為實,汗出而煩躁者為虛,病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病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實者可服大青龍,虛者便不可服。”“脈微弱,汗出惡風,是桂枝證,不可與大青龍。”此說甚是,須遵循之。

不汗出而煩躁,為本方之主證。曹穎甫先生雲:“厭聞人聲,畏見生客,時怒小兒夜啼,或忽喜觀覽書籍,不數行輒棄去,是之謂煩”;“欲臥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覆顛倒,頃刻間屢遷其所而手足不得暫停,是之謂躁。”屬表邪不解,陽氣內鬱化熱,汗不得出,不能宣洩所致,與陽明病煩躁病機迥然不同。因其證系麻黃湯證加一煩躁,故用麻黃東加石膏、生薑、大棗,發汗宣洩,清熱除煩。

溢飲,《金匱要略》雲:“飲水流行,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由肺失宣降,鬱閉衛陽,飲不能從汗而解,泛溢於肌膚所致。其證為身體疼痛、沉重,其形如腫,若兼發熱惡寒,咳嗽喘促,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證也。

本證雖屬表寒裡熱,然畢竟表寒重而裡熱輕,故須把握好方中諸藥用量,尤其麻黃、桂枝、石膏。通常桂枝為麻黃三分之一,若惡寒甚,口渴、煩躁較輕者,石膏桂枝用量相等,或略大於桂枝;口渴、煩躁甚,見口鼻衄血,舌質紅赤者,石膏倍桂枝。若不遵此比例,加大桂枝量,則內熱益甚;加大石膏量,則汗不得出,表難以解。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煎30分鐘,約600ml,分3次溫服,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後服。

【主治】

1.太陽病,惡寒,發熱,脈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煩躁者。

2.溢飲,四肢水腫。

【轉歸及處理】

1.表未解而汗出、惡寒、體痛者,據症選用桂枝湯、桂枝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以治。

2.出現筋惕肉瞤,四末厥冷者,選真武湯、茯苓四逆湯救治。

【禁忌】

1. 脈微弱,汗出,惡風寒者,或雖無汗,而面板潮潤者,皆忌之。

2. 無思飲、喜冷等內熱證者,忌之。

【類方】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同可清內攘外,以治外寒內熱。二者之別,麻杏甘石湯證表寒輕而裡熱重,以汗出而喘為主症,故重用石膏;大青龍湯證表寒重而裡熱輕,以無汗煩躁為主症,故重用麻黃。

2. 麻黃湯:同為發汗峻劑,治發熱惡寒,無汗身痛,脈象浮緊。不同者,麻黃湯證純屬風寒外束,絕無內熱煩躁。

3.桂枝二越婢一湯:同可解表清熱,治療外寒內熱證。不同者,桂枝二越婢一湯證正氣虛弱,病勢輕緩。

4.小青龍湯:同可治惡寒,發熱,身疼痛,及溢飲。不同者,小青龍湯證表證輕,以咳喘、乾嘔等水飲症狀為主;而大青龍湯證表寒重,以惡寒,發熱,不汗出而煩躁為主症。

【臨床運用】

1.治眼目疼痛,流淚不止,赤脈怒張,雲翳四圍,或眉稜骨痛,或頭痛耳痛者;治爛瞼風,涕淚黏稠,癢痛甚者。(《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

2.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熱病之無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結膜炎,急性關節炎,丹毒,進行性面板病性浮腫等。(《古方臨床之運用》)

3.急性腎炎,急性面板病性浮腫,急性眼病,卒中閉症等表裡俱實證。(《傷寒論方運用法》)

4.崩漏近一年。兼惡寒、發熱、無汗、心煩、脈浮緊,一劑愈。(《四川中醫》1983;3:36)

5.傷寒疑難證。症見寒熱頭痛,昏譫口渴,便祕經旬,面赤煩躁,脈細澀,無汗,膚燔而枯。(《杏軒醫案》)

【大青龍湯醫案】

1.發熱

宋某,男,23歲。發熱兩月餘,每日午後惡寒發熱,頭痛骨楚,體溫達39℃〜40℃,服鎮痛片暫可汗出熱退。上午門診時,體溫37.8℃,自謂胃納不馨,惟思冷食。大便祕結,二三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紅潤少苔。診腹臍左右拒壓,切得脈浮略數。

脈症相參,屬表寒裡熱證,治宜表裡雙解,驅邪外出。擬大柴胡東加減:

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蔘10g 枳實10g 白芍15g 川軍10g 甘草6g —劑

二診:藥後洩瀉一次,臍周壓痛消失。午後仍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心煩思冷,皆一派太陽表實證狀。竊思大柴胡湯表裡雙解,系少陽、陽明合病之方。太陽陽明合病,非所宜也,故里實雖去,表邪未解。風寒在表,非辛溫發汗不治,若得汗出,內伏之邪由表而散,其熱自退。然有心煩思冷之內熱證,單純辛溫發汗,顯屬不當,宜辛溫、辛涼並用。擬大青龍湯:

麻黃10g 杏仁10g 桂枝6g 甘草6g 石膏15g 生薑10片 紅棗3枚 .

僅一劑,汗大出,發熱遂止。

按:發熱兩月,先後用二方兩日獲愈,餘頗有躊躇滿志之色。然李映淮老師閱後,很不以為然,謂曰:用柴胡湯者,其脈應弦,浮數脈用柴胡劑,顯屬不當。且表裡同病,應先表后里,一開始即宜用大青龍湯,表解裡自和。表未解而攻裡,誤也,幸其體質強壯,免遭不測。否則引邪入裡,將有變證、壞證之患。

2. 惡寒

元宵節後三日,坐落黃土高原之靜樂縣,仍呈北國風光,寒風呼嘯,冷氣襲人。患者任某,年不惑,乘車訪友,甫下車,驟然寒戰,肌膚粟起。歸途中便惡寒,全身不適。至家惡寒益甚,雖厚被重重,空調送暖,冷猶不止,頭痛骨楚,咽癢咳嗽、無痰。自視感冒,先服快克,繼又連服速效感冒沖劑6袋,汗不出,症不解。傍晚來舍求診,視其舌淡紅潤、苔薄白。詢知口乾思冷。診其脈,浮弦緊。測得體溫38.8℃。

乙酉之運,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加之陽明燥火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又症見思飲思冷,可知內熱之盛。今感風寒,屬太陽病內熱外寒證也。其治療,《素問·五常政大論》“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是也。擬大青龍湯:

麻黃15g 桂枝6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石膏18g 生薑5g 紅棗5枚,囑急煎溫服,覆被取汗。

晚10點,任來電講,藥後大汗淋漓,諸症悉已。

3. 遺尿

張某,女,13歲。自幼夜夜尿床,從未有缺。初,偏方、正方用過不少,皆不驗。以其形豐體壯,活潑好動,知無大礙,未再尋醫。眼看將讀初中,住宿學校,被褥何以晾晒,始求診焉。某明眸皓齒,靨渦可掬。言及尿床,赬顏徹頸。高若成人,殊少病容。舌淡紅潤,尖紅赤,苔薄白微膩。詢知胃納甚佳,飢不擇食,尤喜冷飲,大便日一行。切得脈象緩滑有力,腹診亦未有獲。若茫茫蒼海,莫窺其際,辭以技窮。其母曰:“二百公里趕來,竟然如此。”語畢珠淚沾睫,餘亦頗不自安。竊思水液代謝,肺脾腎三髒責無旁貸,若從腎主水、主二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著眼,患兒納化有序,骨骼豐隆,顯非脾腎之過。遂鞭指水之上源,果有時鼻塞,著涼易感冒,微見咳嗽等症。由是觀之,此風寒外襲,肺氣鬱閉,不能通調水道,令膀胱開合失度也。治當宣散風寒,復以舌尖紅、思冷之內熱證伍以清熱。大青龍湯為外有風寒、內有鬱熱之治方,然屬發汗峻劑,原量投之肯定有誤,遂師其意而小量與之。

麻黃4.5g 桂枝3g 杏仁6g 甘草3g 石膏12g 生薑1片 紅棗2枚 二劑

藥後再未遺尿。其外祖母冠心病就診知也。

——本文摘自《經方躬行錄》

最新評論
  • 1 #

    第一個用大柴胡湯明顯就是錯的,有表證必須先解表

  • 2 #

    如症狀診斷外寒裡熱,穿衣蓋被烤火開空調仍然不解,而人煩躁喜冷飲,我便叫我身邊的親友服防風通聖丸,簡單方便,花費幾元錢,效果槓槓的。

  • 3 #

    剖解的太細了,這就是精華所在,細微之處,一人一方,才能醫準

  • 4 #

    大青龍,麻黃〉石膏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維生素B12什麼時候吃最好?聽聽藥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