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學習筆記(2020-02-23)
治肺病方
清金益氣湯
治尪(wang)贏少氣,勞熱咳嗽,肺痿失音,頻吐痰涎,一切肺金虛損之病。
生黃芪三錢 生地黃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玄蔘三錢 沙蔘三錢 川貝二錢 牛蒡子(炒搗)三錢
此證,脈應弦而有力。
問:脈弦有力,為何加用黃芪補氣?
答:脈之有力,有真假。凡脈有力者,當於敦厚和緩中見,此脾胃之氣健旺,能包括諸髒也。
若脈象洪而有力,多系外感之實熱。
若滑而有力,多系中焦熱痰。
若弦而有力,多系肝經偏勝,本證只脈既是。肺屬金,肝屬木,金病不能震木,肝木橫恣,反侮金,故脈見弦而有力。黃芪補肺氣。
凡肺痿、肺癰之病,多有脅下人疼著,亦系肝木偏勝所致。
黃芪∶性溫,味微甘。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1.《神農本草經》謂主大風者,以其與發表藥同用,能祛外風。
2.與養陰清熱藥同用,更能熄內風也。
3.謂主癰疽、久敗瘡者,以其補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潰膿自排出也。
4.表虛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氣虛。
5.小便不利而腫脹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6.婦女氣虛下陷而崩帶者,可用之以固崩帶。
為其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
“肝屬木而應春令,其氣溫而性喜條達,黃芪之性溫而上升,以之補肝原有同氣相求之妙用。愚自臨證以來,凡遇肝氣虛弱不能條達,用一切補肝之藥皆不效,重用黃芪為主,而少佐以理氣之品,服之覆杯即見效驗,彼謂肝虛無補法者,原非見道之言也。”《神農本草經》謂黃 主大風者,誠有其效。
黃芪宜和知母等分相配伍,黃芪溫升補氣,知母寒潤滋陰如雲。二藥相合,大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陰陽兩虛,用之效果好。
清金解毒湯
治肺臟損爛,或將成肺癰,或咳嗽吐膿血癥者,又兼治肺結核。
生乳香三錢 生沒藥三錢 甘草三錢 生黃芪三錢
玄蔘三錢 沙蔘三錢 牛蒡子炒搗三錢 貝母 三錢
知母三錢 三七二錢(搗末)藥汁送服
將成肺癰者去黃芪,加金銀花三錢。
參麥湯等是治肺結核成癆瘵者,而此方及後方治肺結核未成癆瘵者。
玄蔘∶色黑,味甘微苦,性涼多液。
1.原為清補腎經之藥,中心空而色白(此其本色,藥局多以黑豆皮水染之,則不見其白矣),故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燥熱,解毒消火,最宜於肺病結核、肺熱咳嗽。
2.《神農本草經》謂其治產乳餘疾,因其性涼而不寒,又善滋陰,且兼有補性(凡名參者皆含有補性),故產後血虛生熱及產後寒溫諸證,熱入陽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產後外感實熱,其重者用白虎加人蔘湯以玄蔘代方中知母,其輕者用拙擬滋陰清胃湯,亦可治癒。誠以產後忌用涼藥,而既有外感實熱,又不得不以涼藥清之,惟石膏與玄蔘,《神農本草經》皆明載治產乳,故敢放膽用之。然用石膏又必加人蔘以輔之,又不敢與知母並用,至滋陰清胃湯中重用玄蔘,亦必以四物湯中歸芍輔之,此所謂小心放膽並行不悖也。
3.《神農本草經》又謂,玄蔘能明目,誠以肝開竅於目,玄蔘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視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腎之精華外現者也。以玄蔘與柏實、枸杞並用,以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恆有捷效也。
4.外感大熱已退,其人真陰虧損、舌幹無津、胃液消耗、口苦懶食者,愚恆用玄蔘兩許,加潞黨蔘二三錢,連服數劑自愈。
乳香∶氣香竄,味淡,故善透竅以理氣。
沒藥∶氣則淡薄,味則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
其性皆微溫,二藥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
1.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
2.又善治女子行經腹疼,產後瘀血作疼,月事不以時下。
3.其通氣活血之力,又善治風寒溼痺,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瘡瘍腫疼,或其瘡硬不疼。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疼,雖為開通之品,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藥也。
乳香、沒藥不但流通經絡之氣血,諸凡臟腑中,有氣血凝滯,二藥皆能流通之。醫者但知其善入經絡,用之以消瘡瘍,或外敷瘡瘍,而不知用之以調臟腑之氣血,斯豈知乳香、沒藥者哉。
乳香、沒藥,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則其流通之力頓減,至用於丸散中者,生軋作粗渣入鍋內,隔紙烘至半熔,候冷軋之即成細末,此乳香、沒藥去油之法。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功效:發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6-12克入湯劑,宜炒搗碎。還能滑腸通便。張錫純常用其利肺之功。
沙蔘∶味淡微甘,性涼。色白,質鬆,中空,故能入肺,清熱滋陰,補益肺氣,兼能宣通肺鬱,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血積,肺氣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人之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沙蔘能清補肺臟以定魄,更能使肺金之氣化清肅下行,鎮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驚恐自化,故《神農本草經》又謂主驚氣也。
徐靈胎曰∶“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於燥,而能滋肺者又膩滯而不清虛,惟沙蔘為肺家氣分中理血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於肺者,非此不能清也。”沙蔘以體質輕鬆,中心空者為佳,然必生於沙磧之上,土性鬆活,始能如此。渤海之濱,沙磧綿亙,純系蚌殼細末,毫無土質,其上所長沙蔘,粗如拇指,中空大於藕孔。
三七∶味苦微甘,性平。
1.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吐衄要藥。病癒後不至瘀血留於經絡證變虛勞(凡用藥強止其血者,恆至血瘀經絡成血痺虛勞)。
2.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鮮紅(宜與鴉膽子並用)久不愈,腸中腐爛,浸成潰瘍,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此乃腸爛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癥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允為理血妙品。
3.外用善治金瘡,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損傷,內連臟腑經絡作疼痛者,外敷、內服奏效尤捷,瘡瘍初起腫疼者,敷之可消(當與大黃末等分,醋調敷)。
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確實可徵之處。如破傷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則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處已流出之血,著三七皆化為黃水,是能化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