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腹瀉,在中醫學上稱為洩瀉病,臨床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每天排便3次以上,糞便稀溏,甚至如水樣等。在中醫古籍中,有關“洩瀉”的記載始於《黃帝內經》,也被稱為“飧洩”;《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道出洩瀉可為太陰病的一個主要症狀,並且“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當服炙甘草、乾薑、附子等溫髒補陽之藥以祛寒。

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洩瀉門》中提到:“瀉責之於脾,痛責之於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後人用補脾洩肝法治療腸易激綜合徵效果顯著,並且治療後複發率低於常規西藥治療組。痛瀉藥方能柔肝緩急,土中瀉木,是治療肝鬱型腹瀉的基礎底方。

總的來說,在慢性腹瀉的治療上,將辨病及辨證融為一體,強調不同體質辨證用藥。焦山楂味甘酸性微溫,對於腹瀉患者有著較好的效果,也有著一定的抗菌作用,因其消食導滯作用強,臨床上對於肉食積滯腹瀉患者效果顯著。對於年老體虛之人,生山藥、五味子、菟絲子、枸杞、牛膝、芡實等可補其脾腎。若氣虛較重,常用羌活、柴胡、升麻、葛根來升提脾氣。

正所謂疾病3分靠藥,7分靠養,同時務必要重視保養,戒菸酒、保持心情舒暢、增強免疫力,進行適當的鍛鍊,若能做到這些,便能事半功倍。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體質的辨識與調養——養生從認識自己的體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