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至今日,人類都在與疾病做鬥爭,成敗與否,取決於自身的抗病能力。就拿本次的疫情來說,當疫病來襲,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是否患病取決於你的抵抗力,而若不幸患病,能否痊癒,又取決於你的自愈能力。不論抵抗力、自愈力都可以總結為中醫所講的“正氣”,即抵禦外邪的能力。如何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旺盛,邪氣不易侵入,或雖有邪氣侵犯,也不會發生疾病),我們需要從平素的養生做起,達到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
今日將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起,本書既是醫學著作,更是養生聖典,中醫養生並不神祕,一起來揭祕古人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第一篇,最經典的一段話,《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意思就是說,在上古時代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順應天地陰陽自然的變化,調和陰陽。飲食又能有所節制,作息有規律,操勞適度,房室適度,最終形神俱旺,協調統一,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而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濫飲無度,生活習慣反常,有時還醉酒行房,使得陰精竭絕,真氣耗散,又不善於統馭精神,只求一時之快,起居作息又毫無規律,所以很快就衰老了。
《黃帝內經》中養生觀點:“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是養生的總則,即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加減衣被,順應自然與寒暑交替的陰陽變化規律,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勞逸結合等。陰陽和諧是根本,生病起於過用,注重調養心神,注重治未病,重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那麼,什麼是陰陽和諧,什麼又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陰陽就是一切具有對立統一兩種屬性事物的代名詞,比如白天和黑夜,天和地,熱與寒,四季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人體也分陰陽,從內外角度看,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從人體氣血方面看,氣為陽,血為陰。陰陽之間對立又統一,屬性不同,但又相互影響,最終卻又能和諧統一,猶如太極圖一般和諧。要達到陰陽和諧,那就必須要順應自然規律,即中醫所講的“天人合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以三伏貼和三九貼為典型的例子,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同時也是順應自然界陰陽的運動特徵,來使自己的陰陽得到補養。所以萬變不離其宗,陰陽和諧才是根本。
當今社會壓力大,誘惑多,精神高度緊張,作息飲食不規律,勞作不定,這都有悖於陰陽和諧,這些習慣不及時糾正,陰陽受損,正氣虛弱便無法抵抗外邪。中醫追求養重於治,再高明的治療,都不如積極地養生。
最後總結一下,中醫的養生,就是陰陽和諧,倡導“天人合一”,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養心調神,房事有節制,勞逸結合等。對於養生實踐活動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要注意治未病,預防疾病的發生。
理論已知,如何進行養生實踐,調整陰陽和諧,下一篇文章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