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膈食方
參赭培氣湯
潞黨蔘六錢 天門冬四錢 生赭石八錢 清半夏三錢
淡蓯蓉四錢 知母五錢 當歸身三錢 柿霜餅五錢,服藥後含化徐徐咽之
人之一身,自飛門(口)至魄門,一氣主之,亦一氣懸之。中氣充盛,則賁門寬展,自能容受水谷,下通幽門及小腸、大腸,出為大便。若中氣衰憊,則賁門縮小,以及幽門,小腸亦為之縮小。膈證之病劇者,大便如羊屎,固因液短,亦因腸細。
中氣不旺,則胃氣不降,而衝氣上逆,致痰涎(嘔吐物多有痰涎可證)亦隨逆氣上並,以壅塞賁門。故飲食不下。
治療此證,大補中氣為主,方中之人蔘是也。
降逆安衝為佐,清理痰氣為使,赭石,柿霜,半夏是也。
人蔘性熱,半夏性燥。故佐以知母,天冬,當歸,柿霜以滋陰潤燥、生津止血。
肉蓯蓉,能補腎,又能斂衝,衝氣不上逆,則胃氣易下降。
患此證者,多便難,與當歸、赭石同用又通便。
(脈,關前滑實,關後虛弱,知其上焦痰涎壅滯)
仲景之旋覆代赭湯亦可治膈證,然旋覆花應味鹹者佳。市面所產苦而不鹹者多,故不用,可重用赭石代之。
肉蓯蓉:性味:甘酸鹹,溫。歸經入腎、大腸經。功能主治補腎,益精,潤燥,滑腸。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祕。
反胃:胃納而復出。
噎:納谷而喉中梗塞。
膈:全不納谷。
噎膈之證,還有因瘀血者。
先服兩三劑,必然能進食。若以後愈服愈見效,七八劑後加桃仁紅花數錢,以服至痊癒為度。若初服見效,以後遞減,則賁門有瘀血,加三稜、桃仁各二錢,蟄蟲錢半。
又此證之脈見滑象者,五六付後,加三七細末一錢送服,二煎亦如此,則不會再發。
黃酒煮全蜈蚣三條,治療賁門瘀血成瘡致噎。
破瘀血之藥,水蛭為最,但是要生用。如以上用法無效,生水蛭研細末五分,水送服,日兩次。
論胃氣不降治法胃氣以降為順,傳化食物。
胃氣上逆之因:
1.性急多怒,肝膽氣逆上幹。
2.腎虛不攝,衝中氣逆上衝,而胃受肝膽之氣排擠,下行不能,轉而上逆。
3.上逆為常,因恆因蓄極而上逆。
表現為:在上則脹滿,在下在便祕。
不能單純投以消賬通便之藥,藥停則復發。恆生嘔噦,吐衄,胸膈滿悶,頭目眩暈等。半夏、蘇子、婁仁、竹茹、厚朴、枳實等,用之無效。
恆重用生赭石湊效。其因有六:
1.其重墜之力引胃氣下行。
2.引胃氣直達腸中而通便。
3.安衝氣不上衝。
4.含有金氣制肝木之橫恣,使其氣不上幹。
5.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煩熱、頭目眩暈自除。
6.其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涼開破,分毫不傷氣分。
醫案:有郭××者,年近三旬,自言心中常常滿悶,飲食停滯胃中不下,間有嘔吐之時,大便非服通利之品不行,如此者年餘,屢次服藥無效,至今病未增劇,因飲食減少則身體較前羸弱矣。診其脈,至數如常,而六部皆有鬱象。因曉之曰∶“此胃氣不降之證也,易治耳。但重用赭石數劑即可見效也。”為疏方,用生赭石細末一兩,生懷山藥、炒懷山藥各七錢,全當歸三錢,生雞內金二錢,厚朴、柴胡各一錢。囑之曰∶“此藥煎湯日服一劑,服至大便日行一次再來換方。”時有同縣醫友李××在座,亦為診其脈,疑而問曰∶“凡胃氣不降之病,其脈之現象恆弦長有力。
今此證既系胃氣不降,何其六脈皆有鬱象,而重按轉若無力乎?”答曰∶“善哉問也,此中頗有可研究之價值。蓋凡胃氣不降之脈,其初得之時,大抵皆弦長有力,以其病因多系衝氣上衝,或更兼肝氣上幹。衝氣上衝,脈則長而有力;肝氣上幹,脈則弦而有力;肝衝並見,脈則弦長有力也。然其初為肝氣衝氣之所迫,其胃府之氣不得不變其下行之常而上逆,迨其上逆既久,因習慣而成自然,即無他氣衝之幹之,亦恆上逆而不能下行。夫胃居中焦,實為後天氣化之中樞。故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必鬱,亦為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又必虛,是以其脈之現象亦鬱而且虛也。
為其鬱也,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氣下行,
而佐以厚朴以通陽(葉天士謂厚朴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
雞內金以化積,則鬱者可開矣。
為其虛也,是以重用山藥生、熟各半,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脾溼勝不能健運,宜用炒山藥以健之,胃液少不能化食,宜用生山藥以滋之),然後能受開鬱之藥,而無所傷損。
用當歸者,取其能生血兼能潤便補虛,即以開鬱也。
用柴胡者,因人身之氣化左宜升、右宜降,但重用鎮降之藥,恐有妨於氣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還其氣化之常也。”
後其人連服此藥八劑,大便日行一次,滿悶大減,飲食加多。遂將赭石改用六錢,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朮錢半。連服十劑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