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都知道是“耳、舌、眼、鼻、口”,那七竅呢?便是五官中的目、鼻、口、耳)。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通竅活血湯所通之竅,主要以通頭面七竅為主。
頭面七竅若堵,竅不通必有淤,偏頭痛,頭面淤血,頭髮脫落,酒渣鼻,久聾,紫白癜風,婦女幹血勞,蕁麻疹,小兒疳證等便隨之而來。通竅活血湯,活血化瘀,通竅活絡,正是治血淤所致上述症狀的良方。
組成:赤芍、 川芎、 桃仁(研泥)、 紅棗(去核)、紅花、 老蔥(切碎)、 鮮姜(切碎) 、麝香(絹包)
蔥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表散結等功效。
姜具有溫中散寒,通絡消腫、鎮吐鎮痛等作用。
蔥姜合用,辛散善行,活血通絡又護腸胃,用不用療效大不同。
大棗甘緩,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養血安神調營衛。
姜棗配合,補脾益胃,緩和方中它藥辛香過烈之性,保護脾胃不受刺激,並能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利於藥物吸收。
黃酒性味苦甘辛,善通經絡與血脈。所以王清任喜用黃酒,並強調寧多勿少,其目的就是用它的行散之功,助它藥充分發揮功效。
麝香,味辛性溫,香味兒濃烈,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具體表現在通諸竅,開絡,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等。
一個好漢三個幫。麝香有了姜、蔥、黃酒這些行氣活血,補脾益胃的搭配,更能通利氣血,通絡開竅。
其它幾味活血通絡的大將: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有了蔥薑黃酒,更將能力發揮到最佳。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均入肝經,肝經在頭面的循行,是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喉頭部,連線眼球后的脈絡,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並從"目系"下向頰裡,環繞唇內。加之肝藏血主氣,故而治療七竅血淤的方子必定離不了從肝來行氣活血化淤。
桃仁性味苦甘平,入心肝大腸經,對內破血行瘀,潤燥滑腸。對外散面板凝聚之血,消面板血熱燥癢。
紅花辛溫,工作於心、肝經。助肝行血活血潤燥,散瘀止痛。桃仁、紅花搭檔,可用於一切血瘀症。
赤芍,性味苦寒,能清血分實熱,散留滯的瘀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與桃仁、紅花配合用於瘀滯重者效果非常好。同時赤芍味苦微寒,可緩和它藥的辛溫之性。
川芎辛溫香竄,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行氣活血。與桃仁、紅花、赤芍配伍使用,行血散瘀更上一層樓。與麝香合用,通竅之力更上一層樓。多味合用,活血通竅,散頭面七竅淤堵,成佳方。
比如小兒疳證,會因疳證日久,氣血虛衰,全身失養,累及其他臟腑受病,而出現兼證。如脾病及肝,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氣不能上榮於目,可見兩目畏光,眼珠混濁,白翳遮睛之“眼疳”。脾病及心,心開竅於舌,心火內熾,循經上炎,則見口舌糜爛或生瘡之“口疳”等。
婦女幹血勞,血瘀而幹,是血枯血熱積久不愈,肝腎虧損,新血難生所致。表現為面目暗黑、口乾顴紅、兩目黯黑等。
蕁麻疹,可因氣虛血淤,風邪乘機而入導致。基本損害為面板出現風團。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頭脹等表現。
久病耳鳴,中醫認為這是“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竅,氣血流行不暢,耳竅失養所致。
白髮脫髮,中醫向有發為血之餘之說法。如果把頭頂比作一個花盆,暢通的血液就像花盆的養分和透氣充足。若血液瘀滯,髮根失其營養,容易變白甚至脫髮。
白癜風,《素問風論篇》雲:風氣藏於面板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久而血瘓,面板失養變白而成此病。故此病,風只是一個引子,區域性的氣血淤阻,經絡不通才是病機。
以上因瘀血內停,新血不生造成的病症,必須活血化瘀,推陳致新。用通竅活血湯,正是鎖眼遇到正確的鑰匙,效果看得到。
創通竅活血湯的清代名醫王清任,是一位注重實踐的醫學家,對氣血理論作出了新的發揮,特別在活血化瘀治法方面有獨特的貢獻。
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上文所講到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