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
我都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
人人都放屁,
每個屁卻都與眾不同。
有人信屁是運勢導向:
有人說屁是健康訊號:
人們常用“屁事”
形容一件事情微不足道
然而放屁
其實是個隱秘而重大的問題
屁事不小
今天我們就要聊一聊 #關於屁的幾大實錘#
PART 1 屁從哪來?
我們吞嚥進入的氣體;血液中的氣體滲出到胃腸道;食物殘渣被細菌分解產生的氣體,這部分佔比最多。當我們進食了較多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例如紅薯、洋蔥、豆製品、碳酸飲料等,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一部分“上升”經口腔排出,也就是打嗝;一部分“下降”經大腸肛門排出,就是“放屁”了。
研究表明,“屁”含有400多種成分,其中氮、氫、二氧化碳、甲烷、氧等無臭氣體佔99%,只有1%的氨、硫化氫、糞臭素等惡臭氣體。但就是這1%也會被鼻子敏銳的捕捉到。
PART 2 正常人一天放幾個屁?
正常人每天平均會釋放500-1500ml的廢氣,約等於14個屁,有的屁放的無知無覺,有的屁卻可能又臭又響。
古人曰:“屁乃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中醫將放屁稱為“矢氣”,認為矢氣可以判斷人體病灶,對於治療急慢性胃炎、痛經等疾病有著重要意義。
西醫也很關注病人的放屁資訊。很多做手術的病人,術後醫生第一句問候必定是:放屁了嗎?當得知病人已放屁,醫生懸著的心才能放下來,因為這意味著手術時被翻弄的腸子通暢,功能基本已經恢復。
可見,放不放屁、屁多屁少、臭不臭屁、悶屁還是響屁,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
屁聲連連一般指向消化不良或者蛋白質攝入過多;如果是無屁而又腹脹,多因腸道某處“封鎖”不通,可能預示著腸梗阻、腸扭轉、腸麻痺等胃腸病變;奇臭難聞的屁則可能指向胃腸疾病,若有多屁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現象,或者放屁時帶血,還可能罹患胃腸道腫瘤。PART 3 憋屁很有禮貌,但不利健康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的口味,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屁什麼時候到來。
公眾場合放屁簡直是世界上最尷尬的事之一,所以很多人習慣憋屁,但長此以往,無異於慢性中毒!
屁是腸道中細菌產生的廢氣,其中氮、二氧化碳、氫、甲烷等都是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長期盤踞體內,會出現胸悶、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
經常憋屁還會產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頭暈目眩和臉色蠟黃等症狀,嚴重危害消化功能和肝臟解毒功能。
所以,當你“感覺來了”,千萬別把屁憋回去。
PART 4 健康排氣小貼士
為了避免日常出現“又臭又響”的尷尬場面,其實大家只要小小的調整一下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惱人的“屁事”,降低胃腸病變的風險:
1、少食多餐,不要暴飲暴食;
2、細嚼慢嚥,以免吞進過多空氣;
3、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
4、少吃易產氣的食物,不吃或少吃油膩、難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