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五腧穴、原穴、絡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等類。

初學者乍看這麼多新名稱,一定感到茫然。不過別急,我們從大的分類來認識這些特定穴,就會感覺清晰很多了。特定穴大體可以分為三類:(1)四肢部,包括五腧穴、原穴、絡穴、下合穴、郄穴五種;(2)軀幹部:包括背俞穴和募穴;(3)部位特徵不明顯者,即八會穴。其中,八會穴立論與其他主流腧穴理論不合,用以指導選穴,價值在補充而非主幹,這裡不做重點介紹。

另外,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之前學習了十二經脈(正經),特定穴裡的十四經指十二正經加奇經八脈中的任脈、督脈,合稱十四經。

“五腧穴”

1、了解井、滎、輸、經、合五腧穴

十二經脈位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腧穴,稱為井、滎、輸、經、合,共60個。

滎是一個多音字,同為地名,河南省的“滎陽”應該讀xíng,而四川省的“滎經”應該讀yíng。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滎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表示穴位名稱。滎(ying)穴,古人把氣血在經脈中執行的情況以自然界中水流的動向作比喻,以此表示氣血流注的從小到大、從淺到深的狀況,於是就把五腧穴分為井穴、滎穴、腧穴、經穴、合穴五個種類。

“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

氣血在井穴裡匯聚成以後,便在滎穴處開始微微地流動,所以滎穴的脈氣比井穴稍大。滎穴位於指掌關節、趾跖關節之前。

從滎穴流動過來的氣血逐漸彙集起來,在腧穴處水流變大,有了能夠把氣血往大江大河裡輸送的能力。所以腧穴就像溝渠一樣,水流比滎穴更大,脈氣更大。腧穴多位於指掌關節、趾跖關節之後。

經穴就是大江大河了,從腧穴裡輸送過來的脈氣在寬敞的江河裡暢通無阻,氣勢磅礴。經穴位於前臂和脛部。

海納百川,大江大河裡的水最終匯入大海。氣血也是一樣,最終從井穴裡流注到合穴裡,達到隆盛。合穴在肘關節和膝關節附近。

從井穴到合穴,五腧穴依次從四肢末端向肘部、膝部方向排列,很有規律。例如,手太陰肺經的五腧穴走行分佈如下圖。

下面是陰經五腧穴表。

下面是陽經五腧穴表(表裡有處錯誤,具體請看置頂)。

對於這些穴位,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強記。“五腧穴”在一條經絡中的功能,就像一個公司裡不同的主管部門,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2、五腧穴的臨床運用

(1)井穴應用

“井主心下滿,滿則瀉之”。十二井穴能通接十二經之大氣,能甦醒厥逆,兼有清熱、通絡止痛、活血之功,所以臨床上用於對某些急症(如氣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寒厥、熱厥)的復甦。厥症病因雖各不相同,但病機則主要在於氣機紊亂,升降乖異,氣血妄行。其主要證候為:手足或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井穴能通接十二經之大氣,使陰陽順接,從而達到開竅甦醒之功。無論何種厥證,刺十二井穴出血均有較好療效。中風及癎(xián)證等原因所致的厥證,應以針刺十二井穴為主,即可達到治療或緩解的目的。

(2)滎穴應用

“滎主身熱”,滎穴有退熱作用,既能退外感發熱,又能清臟腑之熱。對外感發熱常“井”、“滎”合用,井穴放血,並根據兼證的不同配刺其它穴位。外感發熱以手三陽經滎穴為主,如兼咽喉腫痛,配針手太陰、陽明井穴。如咳嗽可配手太陰經穴經渠。在臟腑的證治中,滎穴亦可清臟腑之熱,如肝火旺當取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胃火熾感可針足陽明胃經滎穴內庭。

(3)腧穴應用

“腧主經痛”、“腧主體重節痛”,腧穴有疏通經脈,使氣血正常執行的功能。各種原因引起的氣血流行不暢,經絡阻滯發生的疼痛、酸重都可由腧穴治之。運用腧穴時,必須明確發病的部位在何經。以臨床常見的落枕為例,三陽經的經脈都循行於頸項部,如頭不能低抬轉側的,病在太陽、少陽經,取太陽、少陽經的腧穴治療;如不能左右擺動的則屬少陽、陽明,可取少陽、陽明經的腧穴治療。

(4)經穴應用

“經主喘咳寒熱”,咳嗽一證,雖不離肺,但其它臟腑功能受邪亦能導致喘咳的發生。《素問·咳論篇》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並以五臟六腑命名,而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腎咳等,故十二經的經穴皆能治療咳嗽。驗之臨床,治療咳喘時經穴需與其它穴位相配,比如:風寒犯肺的喘咳,可針京骨、經渠、尺澤;肝氣犯肺咳喘,可針太淵、經渠、中封、行間、尺澤。

(5)合穴應用

“合主腑病”、“合主逆氣耳”,合穴是經氣流行聚合之處,故合穴主治臟腑疾患。凡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失降失常所產生的疾病,均可用合穴治療。如肺失肅降而致的喘咳,可針尺澤;胃脘痛,可取足陽明之合穴足三裡;太陽經腰痛常把委中與陽陵泉相配合。

“原穴、絡穴”

中醫有這樣一個認知,五臟病選五臟原穴。

原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腧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

陰經五臟之原穴,與五腧穴中的腧穴為同一穴;所謂“陰經之輸並於原”,或說成“以輸為原”。陽經腧穴後另有一個原穴。

絡穴:指絡脈從本經別出的部位。“絡”,是聯絡的意思。十二經的絡穴都位於肘膝關節以下,任脈之絡穴鳩尾散於腹,督脈之絡穴長強散於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佈於胸脅,共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知道有絡穴這個概念即可,本課也不做深入解說。

十二經脈原穴與絡穴表

具體來看,五臟原穴分別是:肺原太淵,心原大陵,脾原太白,肝原太沖,腎原太溪。細心的讀者或已發現,大多數五臟原穴的名字中,都有個“太”字,唯獨心的原穴是“大陵”。實際上,古代“太”、“大”不分,可以混用。也就是說,五臟原穴均以“太”為名,以示其重。《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是說五臟疾患,須從原穴求治;五臟疾患,往往在原穴處見到異常反應。所講的十二原,主要就是指五臟原穴來說的。為方便記憶,將五臟原穴整理歌訣如下:

肝心脾肺腎,衝陵白淵溪。

“背俞穴、募穴”

軀幹部腧穴理論,主要有背俞穴和募穴兩類。背俞穴在背,募穴在腹部,是指導臟腑區域性選穴的重要理論。一般認為,五臟病主要選背俞穴,六腑病主要選募穴(出《鍼灸聚英·銅人指要賦》)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分佈於背腰部膀胱經第1側線上,六髒六腑(含心包)各有一相應的背俞穴,依據臟腑名稱命名,共12個。

募穴是臟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五臟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應的募穴,共12個。分佈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

先看背俞。較之五臟原穴,五臟背俞穴的名稱,肺俞、心俞、肝俞等,已經完全包含了相應內臟名,不存在選穴層面的任何困難。而且各背俞穴的位置基本都在相應內臟附近,從區域性選穴治療,也容易理解。

相比背俞,募穴的選擇顯得更為複雜。一則臟腑募穴名不如背俞穴般簡潔明了,二則募穴分佈凌亂,不似背俞規整成列。以下按其所在,分部羅列如下:

胸部:肺募中府,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

腹部:胃募中脘,大腸募天樞;

脅部: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膽募日月;

小腹部:膀胱募中極,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

自學經絡腧穴的難點之一,即存在大量腧穴名,紛繁複雜,加上其定位、主治,乃至現代增補的解剖知識。全部靠記憶的話,確實令人頭痛。從以上十二募穴,即可見一斑。實際上,我們對中醫愛好者的建議是:不必大量背誦。一些腧穴,如羶(shan)中、中脘(wan)、天樞、關元,無須記憶,很快就會熟悉,因為常用。而另外一些,如巨闕、石門、中極,不記也罷,畢竟應用機會較少。又有一些穴,如中府和脅部諸穴(期、章、京門,日月),嫌其針刺操作危險較大,又非完全無法替代,作為愛好者不學也罷。考慮到常用性、安全性,結合臨床體會,對募穴理論指導下的胸腹部選穴,給出建議如下:

心肺疾患:可選膻中及其上下(即胸骨中點附近);

胃腸疾患:選中脘及其附近(肚臍上方,包括上脘、下脘等);

腸病疾患:選天樞及其左右(肚臍兩側);

小腹疾患,選關元及其附近(肚臍下方)。

我們也可以編一首歌訣來記憶:

心肺膻中胃中脘,腸用天樞下關元。

記得關注。

最新評論
  • 1 #

    搞錯了!陽井金陰井木。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

  • 2 #

    喜歡經絡的愛好者可以學習

  • 3 #

    對初學者來說,有點意思!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現在喜歡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那麼每天喝多少的茶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