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疫情期間提醒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多運動。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但是對於胃不好的人來說,每吃一頓都很慌。

特別是疫情當下,胃好才能保證身體好!

胃若健運,吃嘛嘛香,胃若有疾,一生堪憂。你的胃到底好不好,這些訊號給你敲響了警鐘。

Part 1、胃病自測

“痛、脹、呆、噯、燒、苦、寐、瀉”對於患有胃病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八個症狀可單獨出現也可多個症狀同時出現。

1、痛

如果上腹胃脘部疼痛並且這種疼痛多表現為脹痛、隱痛,疼痛感不劇烈常伴有吞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胃腸病症狀,多半與患者本身的飲食關係密切,此時要調整飲食,可以改善症狀。

如果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烈,痛處拒按,飢時痛減,納後痛增,此種情況多屬實證。

如果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感更加明顯,納後痛減,此種情況多屬虛證。

胃痛雖然非常常見,但是卻不容輕視。在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症;胃黏膜脫垂;胃下垂等病證中均伴隨有胃痛的現象。

2、脹

《靈樞·脹論》篇記載了胃脹病的特點,“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擴胸脅,脹面板,故名曰脹。”可以簡單的將胃脹理解為胃部感覺到撐脹,肚子看起來有脹滿的樣子並且伴隨有疼痛、噁心、嘔吐、不能進食等症狀。

引起胃脹的原因很多,當胃、十二指腸存在炎症、反流、腫瘤或胃液、十二指腸液成分發生改變導致胃的排空延緩,食物不斷對胃壁產生壓力;同時,食物在胃內過度發酵後產生大量氣體,使胃內壓力進一步增高,胃脹由此而生。

3、呆

呆可不是木訥的意思,這裡是指“納呆”,一箇中醫名詞。如果胃口不好,時常有飽滯之感的,稱為“胃納呆滯”。可以理解為指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不想吃飯。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都會出現納呆症狀。

不過納呆並不是胃病的唯一症狀,很多其他的疾病如肝病初期、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不足等內分泌疾病、痢疾、霍亂等感染症以及心臟病、腦腫瘤等,也都可能導致食慾不振的情況。因此,建議長期消化不良的人群做下常規的檢查以排除危險因素。

4、噯

噯氣是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多在飽食之後偶有噯氣,沒有其他兼症,一般情況下能夠自愈,俗稱“打飽嗝”、“嗝氣”。

你可能認為“打飽嗝”有啥好擔心的,但事實並不如此不是,偶然的一次打飽嗝無需掛懷,經常性的飯後打飽嗝就不是吃的滿足那麼簡單了。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群多伴有噯氣症狀。

所以如果頻繁打飽嗝就要留心了,是不是胃出了問題。

5、燒

即“燒心”,突然在胸骨下湧現的一種燒灼或發熱感,同時伴有反酸的症狀。這是因為胃內的食物反流到食管內,刺激食管黏膜導致。多發生在飯後,而飲酒和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誘發或促使燒心症狀加重。

如果時常出現燒心症狀,則要留心是否為反流性食管炎、賁門炎,幽門不全梗阻、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6、苦

長期暴飲暴食會導致體內食物過多,將胃酸迫進食道,由於不消化,會產生溼熱,從而導致口苦,早晨起床最為明顯。此外,食用刺激性食物特別是胃病患者食用很容易造成胃黏膜損傷,逆行至口腔,出現口乾口苦情況。這種時候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7、寐

“胃不和則臥不安”,睡的不安穩有可能是胃出了毛病。老胃病群體肯定都有過因胃疼、胃脹、噯氣、燒心、腹瀉等病症而導致難以就寢,甚至有的人因此徹夜難眠、神經衰弱。

8、瀉

拉肚子是胃腸疾病的常見症狀之一,如果長期腹瀉,那“胃有疾”是八九不離十了。可以通過追蹤患者病史、觀察症狀、體徵、以及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確診。

如果這八大警鐘敲響了其中一個或者多個,你的胃可能真的在“帶病運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這裡需要提醒一下,聞風喪膽的胃癌早期患者並沒有明顯胃癌症狀,僅部分病人有輕度消化不良等症狀,包括上腹隱痛不適、輕微飽脹、疼痛、噁心、打嗝等。但是這些症狀在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中也會出現,因此, “老胃病”患者定期體檢,必要的時候吹氣、胃鏡檢查走一波以排排除險情。

如果一通檢查下來沒有大問題只是一些小毛病,那麼日常就好好養胃吧!

Part 2、養胃的N種方法

1、莫貪口頭之歡

藥王孫思邈說了:不知食宜者,不足以養生也。意思是說一個連食物的宜忌都不懂的人不足以談養生。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自己心裡要有數,“病從口入”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其次,飲食宜簡不宜雜,雜不是說食物的多樣性,而是冷的熱的放在一起,生的和熟的放在一起,各種各樣的食物放在一起,這種吃法容易損傷胃部。

再者,多樣化飲食也要講究適度,一次性進食多種食物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特別是腸胃虛弱的老人和小孩更要注意,建議分餐或多次進食。

(飲食要權衡利弊,莫貪口頭之歡)

2、運動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建議,但是生命在於運動,良好的作息和健看的體魄是應對疾病的最好防線。

運動方法有很多,現下情況特殊不建議大家外出運動,推薦八段錦和太極拳。不但省空間、上手快、不擾民,而且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1)八段錦

八段錦,是一套優秀的中國傳統保健功法,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鬆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一共8個動作,每個動作練八次。

(2)太極拳

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3、飲食調理

以反酸為例,長期反酸會將食道黏膜燒壞了,胃酸反到咽喉裡面來還會出現呼吸道的病變,有的人咽喉疼痛、咽喉乾燥,甚至還有些人哮喘,都有可能與這個因素有關係。日常飲食安排中就要避開容易反酸的食物,如:油煎油炸高脂肪食品、甜酸辣燙食品、咖啡、菸酒等。

在進行胃腸調養管理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胃以降為和,胃腸的氣應從上往下降,若胃氣上逆那麼打嗝、噯氣、胃脹等症狀就出現了。

推薦炒谷芽金桔飲

食材: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餅)

做法:金桔洗淨壓扁,炒谷芽放入砂鍋加冷水200毫升浸泡片刻並煎煮10分鐘,後放入金桔煮5分鐘,將藥汁潷出,再加水煎1次,將兩次藥汁合併,加入少量糖,當茶飲。

功效:健脾理氣和胃。

5、中醫理療輔助

1)揉按或鍼灸穴位可緩解或治療胃部疾病

①上、中、下脘穴:“護胃三劍客”

補脾治胃病,可以艾灸上、中、下脘三個穴位,他們被稱為“護胃三劍客”,並且這個三個穴位中,中脘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到的,可以說是補脾治胃病、胃痛必灸的穴位!

上脘穴

取穴: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

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

配穴:

配內關、公孫,寬胸和胃,治療賁門痙攣;配內關、手三裡、足三裡,理氣通絡,治療急性胃痛。

中脘穴

取穴:胸骨下開始和肚臍上連線線的二分之一處就是了。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洩利,便祕等

配穴:

配百會穴、足三裡穴、神門穴治失眠、髒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配樑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鍼灸並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

下脘穴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

配穴:配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治急性菌痢。

足三裡:調理脾胃的重要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胃痛,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洩瀉。

配穴:

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溼濁、疏肝膽,清溼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配脾俞、氣海、腎俞,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內關穴

位置: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約三橫指(約2寸)的距離處,在中間二骨兩筋之間。

功效:胃脹或者有吃東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覺,可以按一按此穴位,可幫助調暢氣機,緩解胃脹。

2)中藥調理

中醫最大的特點是辨證論治、一人一方,同樣的症狀不同的人鍼灸的穴位都是不同的。因此建議大家不可按圖索驥自己扎自己,應到專門的中醫院接受理療。

醫生

蔡錦蓮

主任醫師

內科/中醫科/脾胃病科

簡介

原深圳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1988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深圳分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中西醫結合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5項,副主編《中醫藥理論與脾胃病學術研究》等4部著作,發表論文《萎胃散治療萎縮性胃炎》等11篇論文。

擅長

治療內科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腸炎,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潰瘍,內分泌失調,失眠等,慢性結腸炎,慢性支氣管炎,脂肪肝等膽道疾病,尤其擅長調理脾胃疾病,呼吸疾病,肝膽疾病,頑固失眠均有很深的造詣,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

週六下午,固生堂竹子林二院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熬夜的危害可以彌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