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跟人體的嘌呤代謝有關,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嘌呤代謝障礙,使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大量堆積在人體而引發的疾病,所以痛風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要減少復發,必須從日常保健、減輕痛楚及控制尿酸水平著手。
一般認為,年紀越大患上痛風機會越高。70歲以上患有痛風機會明顯增加,主要的原因是人體機能衰退,尤其是腎功能衰退影響尿酸排出,使尿酸積聚導致痛風機會增加。較常積聚的位置包括關節、筋膜及滑囊。病徵多為急性關節痛,疼痛在24小時內比較劇烈,會讓關節紅腫、嚴重疼痛、不能活動。如果出現在腳趾的位置,甚至會痛得無法站立。一般如果痛風侵犯到關節部位,通過目測已經無法判斷病情了,需要進行超聲波或者CT檢查來判斷,關節發炎及尿酸沉積情況。
預防痛風,須避免持續高尿酸
雖然尿酸高不等於痛風,但尿酸的高低還是能夠反映痛風發作的機會的,一般來說300umol/L以下的痛風機會近乎零,但升至420umol/L以上的話,患痛風機會就會直線上升。其實,痛風並非單純由尿酸引致。來自動物脂肪的長鏈脂肪酸、醋酸鹽及高尿酸,都可能會引發痛風,也就是我們平時飲食說的“大魚大肉及飲酒”。而攝取Ω-3脂肪酸、纖維素及短鏈脂肪酸(奶製品),則有助減少痛風復發。
雖然痛風發作後,一般會在一個星期左右自然消減,但患者如果不進行治療的話,尿酸會持續沉積形成尿酸石,疼痛的程度及發病時間也會隨之增加。而關節因長期發炎及受到破壞,將影響關節活動能力。不過,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主要是消炎為主,不能有效降低尿酸值。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鹼等等。建議服用這類藥,應該首先跟醫生溝通,因為體質不同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的副作用,或者長期服用可能會有腎損傷。
痛風只是高尿酸的訊號,患有痛風而又不處理高尿酸問題,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風險。高尿酸主因是腎臟排出尿酸功能欠佳,遺傳、腎功能衰退、肥胖或藥物都是影響因素。
如果有患者一年內有一次以上急性痛風發作,或者有較長時間痛風史的人,應考慮服用降尿酸藥。別嘌醇及非布司他可以防止嘌呤變為尿酸,而丙磺舒幫助排出尿酸,不過依然需要患者跟醫生諮詢,切勿自行服藥,比如別嘌醇有可能出現較強副作用,抑制骨髓。
對於治療,不要期望很快就能起到效果,一方面痛風形成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消除同樣不會太快,而且即使在吃藥的同時,尿酸也可能會有上下波動的情況,同樣會出現痛風症狀,這時候不要認為藥物沒有效果而放棄治療,一般來說至少應該服藥治療半年左右,才能看到尿酸明顯下降。
有關尿酸的飲食誤區!吃對食物,才能降尿酸
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物,因此嘌呤攝取過多,會讓尿酸增加。80%的嘌呤來自人體自我代謝,剩下的20%由進食攝取,而且動物或植物性食物都含有嘌呤,只是所佔比例高低各有不同,因此所謂的0嘌呤攝取並不可能。
有傳言稱指痛風患者啤酒不能喝,但紅酒或白酒則可以稍微喝點。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酒精也就是乙醇會導致人體內乳酸、酮體的堆積,這樣就導致尿酸排出身體的量出現大幅減少,而且酒精對於關節是炎性刺激,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因此任何酒精都不利於痛風,為什麼說啤酒千萬不能喝呢,因為啤酒裡含有較多嘌呤,促進尿酸的合成。
還有人說純素食可避免痛風發作。但實際上,素食不等於低嘌呤飲食,當中也有很多中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豆芽、菇藻類、蘆筍、竹筍等,這類素食也儘量減少,雖然國外有研究稱這些高嘌呤植物食物進食不會引起尿酸增加,但食物種類很多,沒必要冒風險。而且也沒有必要堅持純素食,選擇嘌呤含量低的肉類也是可以的。
另外有說法稱既然黃豆嘌呤高,那麼豆製品也不適合吃。但實際上,有些加工的食品可以讓嘌呤減少,比如豆製品,因為水溶性的嘌呤在豆製品的加工過程中會溶水排出,所以吃豆腐和豆腐乾這類食物嘌呤並不高。所以,在痛風緩解期,可以適量攝入大豆製品。另外,有一些乾貨看上去嘌呤比較多,但一般這類食物會先泡水,經過這麼處理後,嘌呤含量一般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反而成為低嘌呤食物,比如干木耳泡水後,重量增加10倍以上,就成為了低嘌呤食物了。
此外,暴飲暴食以及節食都可能誘發痛風發作,所以如果尿酸高,又要減肥的患者,避免用節食的方式。要預防痛風就應避免進食高嘌呤、高油脂、油炸、辛辣的食物。一般中老年人需要補充蛋白質,但又怕攝入太多嘌呤,其中,蛋白質食物如部分魚類、動物內臟、海鮮、肉汁等都屬於高嘌呤食物,避免進食;肉類一般是高嘌呤食物,每日應限制在半斤以下;低嘌呤食物,首推雞蛋。
飲品方面,內臟製成的湯、燉湯及酒精飲品都是高嘌呤;肉湯屬中嘌呤;蔬菜湯、無糖果汁、低糖的汽水、無糖咖啡以及無糖的茶類飲品,都屬於低嘌呤。痛風發作期間,應減少每日攝取的嘌呤總含量,儘量選擇低嘌呤組合的食物。
除了忌口降尿酸外,如何排出尿酸也很重要,其中要多吃蔬菜及水果等食物,每日喝2000-3000ml水,不過濃茶、咖啡及酒不能算水分,因為這類飲料反而讓水分排出,不利於降尿酸。另外,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排出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