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7種過度的人之“常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傷害。上古時期黃帝和岐伯認為過度的情緒也屬於“虛邪”的一種。有老師曾提出過一個概念:“有些腫瘤最早的形態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執念’,如果執念化解不掉就會在體記憶體留,久而久之它會“悶了一口氣”,最後化虛為實,成為腫物。”
面對這些過度的情緒,怎麼辦?
岐伯告訴我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文字象形意義上,“恬”是用舌頭舔心,指從情緒上,自我療傷、自我寬慰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受到感情或情緒的傷害,也能做到自我治癒;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就會把情緒耿耿於懷給自己帶來持久的傷害。
有一種快速的保護方法:中醫認為,情緒是由心包負責;心包也負責保護心神。拍打心包代表穴位——“募穴”(位於胸骨正中央),平時按壓有痛感就說明有情緒和感情沒有發洩出來,那方法就是“捶胸頓足”的“捶胸”。此外,還有位於手腕,可守護心神的“內關”穴。總之,遇到事情,不生氣,不過度的圍繞一件事過於耿耿於懷,把凡事都往開了想;生了氣,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化解方法。
“淡”字的理解,古語講“一漲一落山溪水,一反一復小人心”。我們每時每刻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我們絕不讓情緒大起大落。所謂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有這個意義:無所謂,未必不是好事。
當我們努力做到“恬淡虛無”的境界時,就會感到“真氣從之”,能夠感應到自身氣息迴圈的規律並能夠順應自己的心神,最後我們會覺得很舒心、很開心。
不得病的最高境界——“精神內守”
“精”和“神”不“內守”會怎麼樣?提到“精”首先想到生殖之“精”,如果男性長期出現漏精、遺精的症狀,往往會出現“神”的異常比如焦慮、抑鬱等症狀。如果女性過多地做藥物流產、人工流產,同樣會大量地丟失自己的“精”,進而傷到自己的“神”,所以,出現很多產後抑鬱、焦慮或者小產後抑鬱症等疾病。中醫認為生育孩子本身就是犧牲母體來養育幼體的行為,如果母體在生育之後“精”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就容易陷入先“失精”後“失神”的狀態。
我們年輕一代出現最多的一種病是失眠,說白了就是“神”不能“內守”。該“收神”時由於各種“欲”而不能收,再陷入前文講到的“由欲傷精,再到傷神”的惡迴圈中。焦慮症、抑鬱症、雙相障礙等被中醫稱為“神明自擾”的精神疾病比比皆是。
不能總是“志發於四野”,為什麼不或者不能“收收心”呢?一個坐辦公室的人嘴裡叼著筆,手裡敲鍵盤,耳朵裡塞耳機,二郎腿還時不時地抖幾下....這樣一個人同時注意多個事情,他的“神”是散的,能高效率的做好事情麼?
如果我們能做到儲存我們的“精”不讓它隨意流失;如果我們能守住我們的“神”,讓它得到“精”的滋養,該收則收的去關愛我們自己,病安從來?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2021春節醫路守護##藥事健康超能團##代謝與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