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化溼藥:概述

化溼藥過去叫芳香化溼藥。去掉“芳香“二字有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和解表藥的兩節相似,教材的中藥都是以功效分類,所以分章節的術語都應當是中藥的功效。

辛溫解表、辛涼解表中的辛溫、辛涼是效能的概念,不是功效的術語,所以,現在就規範為發散風寒藥或發散風熱藥。

同樣的道理,芳香也不是功效,而是藥材的物理性狀,是用我們的嗅覺器官感覺到的一種藥材特徵,也不符合按功效分類的原則,因此,芳香二字就應該去掉。

二是比較常用的比較重要藥的化溼藥,都是芳香的,這是對的。但是有的芳香化溼藥,未必是真的芳香,我們在學這章以前,其實已經學過了三味化溼藥。第一味化溼藥是香薷,香薷化溼和中,是個很香的藥,可以說是芳香化溼藥。上一章學祛風溼藥,有兩味化溼藥。一味是木瓜,另一味是蠶砂,都能夠化溼和胃,但是很難說它們是芳香的,所以不能將所有的化溼藥都稱為芳香化溼藥。

1.含義:以化溼為主要功效,常用來治療溼阻中焦證的一類藥物叫做化溼藥。

2.功效與主治:溼阻中焦就是這類藥的主治。對於化溼藥共有功效最簡單的稱呼就是化溼。在使用的時候,化溼藥的基本功效有很多變化。

溼阻中焦以後中焦失和,往往把這一功效稱做化溼和中。它的症狀當中,最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等胃氣不和的症狀,所以也叫做化溼和胃。

胃和脾同屬於中焦,脾是陰土,喜燥惡溼;胃是陽土,喜潤惡燥,所以溼邪影響中焦時主要影響的是脾,造成脾的生理功能失調,所以常常又叫做化溼運脾,有的文獻稱做化溼醒脾,或化溼悅脾等。

溼阻中焦也有不同的術語表述,有的叫溼滯中焦,也可以稱做溼困脾胃,也可以叫做溼邪困脾,這是主動的表述,有的時候也改用被動語態的表述,改稱脾為溼阻,指的都是同一個證候。另外溼邪通常又稱為溼濁,所以又叫做溼濁中阻。

它的基本症狀主要是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等。脘腹痞滿也可以說脘腹脹滿、脘腹滿悶。那麼痞是一個什麼樣的症狀呢?是一種似痛非痛、似脹非脹的阻塞不通的感覺。

根據中醫的理論,脾主運化,運化包括了運化食物的精微,也包括了運化水液。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溼阻中焦的情況呢?

一是溼濁或者水飲進入人體太多,超過了脾的運化功能,譬如建築物的排水設施,颱風來了雨量很大,超出了排水能力,水就堵了,就像超過了脾的運化功能,這就出現了溼阻中焦。

另外一種情況,水溼並不多,沒有超過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但是由於脾的運化水溼功能下降了。如下水道被堵塞了,雖然雨量不是很大,但排水設施的功能降低了,水仍然排不出去,類似於脾虛生溼。

脾是運化水溼的主要臟器,所以文獻上說脾能勝溼。反過來說,如果水溼太過,或者脾的運化水溼功能降低以後,五臟當中,受到水溼侵害的首先也是脾,文獻裡面又有脾惡溼的說法,所以脾既能勝溼,反過來在病理情況下,它又最容易受到溼濁的傷害。

上述症狀有少數是胃失和降,譬如噁心嘔吐,但更多的是脾的功能失司,尤其是大便溏薄、口中多涎、或口涎甜膩、身體睏倦、舌苔厚膩等。

這是每一種化溼藥都有的功效和主治,是最基本的。在這章藥物裡面,也有一些兼有功效,在兼有功效當中,尤其強調行氣和止嘔。

在這一章藥物當中的大多數藥物,都兼有行氣或者止嘔的功效。為什麼?因為溼阻中焦,脾胃氣機都會阻滯而產生痞滿、脹滿,這就是氣滯不舒的表現。

行氣是與化溼密切相關的一種功效,前人說“氣行則溼化”,行氣有利於中焦溼濁的消除,所以,行氣是治療溼阻中焦常常需要考慮的一種功效,如果化溼藥沒有行氣的功效,就需要配伍行氣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

另外,溼阻中焦的臨床表現有噁心嘔吐,是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治療溼阻中焦常常需要和降胃氣,要用止嘔的藥物,它兼有和降胃氣功效對於出現噁心嘔吐的溼阻中焦就更為對證。

3.藥性規律:化溼藥都是偏溫的,前面的香薷是發散風寒藥,是溫性的,木瓜和蠶砂也是溫性的。在這一章將要學的和這一章以後還有的化溼藥,譬如說開竅藥中的石菖蒲也是芳香化溼藥,也是溫性的,只有佩蘭溫性不明顯。之所以溫性的偏多,是因為中醫理論認為溼是一種陰邪,這種陰邪非溫不化。使用溫性藥有利於陰邪的蠲化。

這一章的藥物都有辛味,辛能行能散,化溼有行散的作用特徵,所以依據五味的理論,一般都可以標辛味。

另外,這一章藥絕大多數都是很香的,辛香也是一種性狀,與物理特徵也一樣。另外,在芳香化溼藥當中還有一部分苦溫燥溼藥。

這一部分的藥物同時還有明顯的苦味,它們的功效往往稱為燥溼,這樣的燥溼藥不多,但是有代表性,而且是比較重要的藥,像蒼朮、厚朴。同時也把味不苦而燥性強的化溼藥如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也叫做燥。

根據主治,歸經就順理成章出來了。它治療的是溼阻中焦,中焦就是脾胃,所以這一類藥的歸經就是脾胃經。在具體藥物表述的時候,如果說這個藥的歸經比較少,一般脾和胃都寫出來,如果說這個藥的功效很多,除了脾胃另外還有歸經,這時候可能就不把胃寫出來,這只是一種處理方式,寫出來沒有錯,沒有寫出來也沒有錯。

另外,化溼藥略偏於升浮,因為它使溼濁升散,能止嘔的藥又兼沉降之性。這一類的藥都沒有狹義的毒性。

4.配伍應用:還是從三個方面思考:一是根據兼有的邪氣,對於溼阻中焦主要是寒熱兩種邪氣,如果兼有寒邪的,就稱為寒溼中阻,這時候就配伍溫裡藥。

如果兼有熱邪,就是溼熱中阻,這時候就配伍清熱藥,尤其是清熱燥溼藥。

二是針對正虛,主要是脾氣虛,配伍補氣健脾的藥物。

三是針對主要症狀,如果氣滯脹滿就配行氣藥。噁心嘔吐還可以配伍其他的止嘔藥,如前面學的生薑。如果有飲食積滯,消化不良,也可以配伍消食藥。

5.使用注意:也是從四個方面來思考。

第一,因證選藥,對於化溼藥而言不是非常典型,但是它也有內容,溼阻中焦有寒熱兩種不同的證型,在選擇化溼藥的時候有比較適合的,也有不太適合的,如果寒溼中阻,就應該選溫燥性比較強的化溼藥。對於溼熱中阻,就選溫燥性比較弱的,例如佩蘭或者藿香。

二是證候禁忌,這一類的藥是溫燥的,所以它比較適合有溼濁的,不適合津液耗傷者。脾胃陰虛、脾胃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是證候禁忌。

然後是中病即止,如果過用了,也是溫燥傷津,所以不能用得太過。

第四點,在用法方面也有特殊性。就是不宜久煎,或者說是後下,這和解表藥是一樣的,因為絕大多數是芳香藥,前人在本草學裡面強調這一類的藥是“以氣用事”,氣就是芳香之氣,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就是說化溼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是芳香性的揮發油。

古人沒有揮發油這類的術語來表述,所以說“以氣用事”,就是說我們在用這類藥的時候,要注意保護芳香的氣,芳香氣耗散了,這部分藥的作用就降低了,療效也就差了。

再補充說明一下,這類的藥物基本功效前面說了,是化溼和中,主治溼阻中焦,一般來說這應該是個實證。這是由於脾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況下,進入人體的水溼太多,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而出現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虛溼阻,是脾胃的運化功能降低了,水溼並不多,但它仍然停留在脾胃,這個時候是一種虛證,要以補氣健脾的藥為主,可以適當配伍一些化溼的藥物。

另外暑溼和溼溫也可以用化溼藥。化溼藥是溫性的,這一類的病性是熱性的,但是它們都有溼阻中焦的臨床表現,所以對於暑溼和溼溫,也可以在清暑熱、清熱瀉火或者清熱解毒的同時加上化溼的藥物,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

文源:《張廷模中藥學講稿》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女人有沒有衰老,身體是瞞不住的,一黃、兩鬆、三大,最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