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失眠是怎樣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失眠的論述頗多。中醫認為,失眠即"不寐",亦稱"不得眠"、"不得臥"、"目不暝"。是因為外感或內傷等病因使臟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安,以致經常不易入寐的一種病證。正如《傷寒六書》中說:"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較多,各醫家對病因的認識也各不相同。早在2000年前的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將不寐的病因歸結為陽盛陰虛,即"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驕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矣"。此書同時對由脾胃不和造成的不寐也有論述。於《素問.逆調論篇》中雲:"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厖,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胃不和則臥不安"。對中老年人多患不寐症者,中醫認為是氣血衰少之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逆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衛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漢、隋代醫家認為,不寐可出現在各種疾病過程中,是臟腑機能失調營衛不和所導致。至明、清,各家對不寐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獨立的辨證體系。《證治要訣》中記載:"不寐有二種,有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會不寐"。《醫宗必讀》將不寐分為5種,詳述了氣虛、陰虛、水停、胃不和等治法。
總之,中醫認為不寐是一種疾病,是人體陰陽、氣血不調造成心神不安,心失所養,或心血不足等引起的不易入寐的病症。
中醫科學院教授:失眠不用愁,睡前做好1事,調陰陽,寧心神,一覺到天亮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睡前食補很重要,每天吃食物芝寧多糖可以改善睡眠,能促進松果腺體分泌褪黑素,調節神經中樞,加快大腦入睡速度,提高睡眠品質,增強免疫力,降低肝火,消除身體倦怠感,減少乳酸和自由基的堆積,緩解焦慮抑鬱等。
現代醫學認為,夜晚的睏倦程度與食物蛋白質中色氨酸的含量有關。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出一種血清素——5-羥色胺,它能使大腦的思維活動受到暫時抑制,從而產生睏倦思睡的感覺;而銅參與神經系統的調節,體內缺銅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失調,造成失眠。因此,多吃一些含銅的食物,如蝦、蟹等,也有利於睡眠。
睡前有哪些禁忌?
為保證良好的睡眠,睡前有如下禁忌:
(1)不宜飽餐:飽食而臥則脾胃不運,食滯中脘化溼成痰,易傷陽氣。
(2)不宜飢餓:飢餓狀態入睡則飢腸轆轆難以入睡。
(3)不宜大量飲水:夜間陽入於陰,臟腑功能減低,大量飲水傷脾,水溼內停。且睡前大量飲水,夜尿增多,常需起夜亦影響睡眠。
(4)不宜飲濃茶、咖啡、吸菸及飲酒:飲茶、咖啡,吸菸,飲酒都可以使人興奮,陽氣過亢,陽不入陰,不利入睡。
(5)不宜七情過極,讀書思慮:大喜、大怒等七情過極,可致神不守舍;讀書思慮則神動而躁,可致氣機紊亂,陽不入陰。
(6)睡前不宜談話:尤其談些易激動或悲傷之事,精神易過度興奮或抑鬱影響睡眠。
(7)不可劇烈運動:劇烈運動,產熱量增加,陽氣過亢,易處於興奮狀態,不易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