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養生:“酸入肝、酸傷肝”,五味和五臟的關係,不是那麼簡單。
俗話說“病從口入”,我們身體大部分的問題,可能都和飲食有關。要不就是食物不衛生,要不就是飲食不節,或者其它的問題。總之一句話,飲食和食物,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息息相關的,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知道。
現代科學高度發達,對食物的研究也付出很多努力,基本將食物的組成分析的大差不離。也就是說,我們吃進去一種什麼食物,基本就知道自己攝取到了哪些營養素。因此,“缺什麼補什麼”的意圖,基本已經能輕鬆實現。
但即使這樣,為何還有很多“缺乏營養”、或者“體子虛”的情況呢?按理說,既然知道食物的組成,用現代科學的觀點,自己缺什麼就多吃點某種食物就行了,為何這麼做了,還是未能完全避免呢?此外,同樣一種食物,為何某些人吃了起到很好的“補不足”,而某些人吃了卻等於白吃,這又是為何呢?
現代科學對此的解釋,也就四個字:個體差異,其餘的也就語焉不詳。
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卻很好解釋。中醫認為,每一種食物(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稟性;同時,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臟腑機能、陰陽氣血虛實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有了吃同樣一種食物,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因此,食物的氣味,是我們養生需要了解的一個問題點。只有儘可能掌握、了解食物的“氣味”,才能結合自己的臟腑機能和陰陽氣血虛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
2那麼,什麼是食物的“氣味”呢?
中醫所說的食物“氣味”,不是我們現代漢語裡的氣味(散發出來的香臭氣味),而是指“寒熱涼”四性以及“酸苦甘辛鹹”五味,這就是中藥、食物的“四氣五味”之說。
中醫是如何將食物的“四氣五味”和身體結合起來的呢?
這就是《黃帝內經》裡說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也就是說,每一種“味”,都和一個臟腑相通。比如“酸入肝”,就是說酸味的食物,首先作用的臟腑就是“肝”。因此,當“肝”不好的時候,一般常用酸味的食物或者中草藥,以起到“同氣相求”的作用。
如果,食物的“氣味”和臟腑對應關係,就是簡單的“酸入肝”這個型別,那簡直就太簡單了。我們在知道“酸入肝”的同時,同樣也知道“酸傷肝”的說法。
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悖論”:酸入肝,養肝的時候需要選用酸味的藥食;但又有“酸傷肝”,那會不會在養肝的同時又“傷到肝”呢?相信大家都對此有所顧忌。
其實,“酸入肝”和“酸傷肝”這兩個觀點,都是正確的,兩者並不矛盾。
所謂“酸入肝”,用酸養肝,是指在正常情況下,需要養肝的時候,因為“酸入肝”,故選擇偏酸的食物,以起到“同氣相求”的效果。舉一個例子:白芍、五味子、枸杞,這幾種食物,都是我們常用來養肝、柔肝緩急的食物。它們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味酸”。這就是用到“酸入肝”的理論了。
而“酸傷肝”,實際上指的是“百病起於過用”的原則。所謂的“酸傷肝”,嚴格來說,應該說成“過酸傷肝”。比如我們用酸味的食物養肝的時候,都是一些“微酸”之品。如果這些養肝的“酸味”,進食太多太久,養肝反而會變成“傷肝”。此時,是一種“過”,有可能是酸這個“味”太過,也有可能是“酸味”的食物太多,或者通俗點說,就是“吃撐了”的後果。
受篇幅的限制,“酸苦甘辛鹹”五味,本文只對“酸傷肝”展開闡述,其它四種“味”和臟腑的關係,都與此相同,本文就不贅述了。
總之,飲食養生,食物的四氣五味,是和臟腑、陰陽、氣血密切相關的。唯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氣味的食物,才能起到最好的養生效果。
1
養肝的“酸味”食物
五味子、枸杞、李子,這些都是酸味的果實,適當進食,能“養肝”,吃多了卻又可能“傷肝”,比如李子就是;
2
養心的“苦味”食物
比如苦瓜、蓮子、柏子仁等等,都有點苦味,其實,清心也是一種養心,這一點大家需要注意;
3
養脾的“甘味”食物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飴糖、大棗。這兩種食物都是很常用的養脾食物,但要是吃多了,卻又膩胃傷脾。
4
養肺的“辛味”食物
比如生薑,發散風寒,宣肺理氣,但如果吃“過”了,辛溫的姜容易傷津生燥;
5
養腎的“鹹味”食物
很多養腎的藥食,炮製時大多有“鹽制”,比如杜仲、補骨脂;單鹹味傷腎大家都是很清楚的了。比如高血壓,就和吃鹽過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