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好多人去看中醫,總是會被告知脾胃虛弱。脾胃作為先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脾胃要好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第一,清氣要能升;第二,濁氣要能降。
簡單來講,就是四個字,升清降濁。脾胃啊就像槓桿的兩端一樣,脾氣要帶著精華往上升,胃氣要帶著糟粕往下降,有升有降,脾胃的氣機就活了。
有一張專門治療脾胃虛弱的方子,叫枳術荷葉飯,這張方子最早起源於漢代大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當時叫枳術湯,到了金代,金代大醫張元素在枳術湯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荷葉和米飯,做法也很特別,是把白朮和枳實研成細末,“用荷葉包裹燒飯為丸”,取的是“飲食入胃,營氣上行”之意,這樣一來,它就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張食療方。
枳術荷葉飯:枳實9克、白朮15克、荷葉1張、米飯100克。
把白朮和枳實研成細細的粉末,拌到米飯裡,然後用荷葉包裹好,一起蒸。對於荷葉的選擇,你用鮮荷葉或者幹荷葉都可以,只要不是枯黃的就行。
白朮的性子溫溫的,不急也不燥,和脾氣甚是契合。脾的氣機也是非常柔和的,它就像和事佬一樣,不管五臟六腑哪裡出了問題,都可以找脾來調和調和。
接著看枳實,《晏子使楚》裡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個橘子樹啊,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這裡的枳指的就是枳實。枳實是排濁氣的妙藥,什麼是濁氣?比如你跟別人吵架之後產生的氣就是濁氣;又或者你老是悶悶不樂,把所有心事都悶在心裡也會產生濁氣。
這些氣堵在哪裡,哪裡就出問題,堵在心窩,你就會覺得胸口憋悶,堵在腦袋,你就會覺得頭暈眼花,這個時候,你就用枳實泡水來喝,它的味道是苦的,苦能降,古人說,枳實下氣有“衝牆倒壁之勢”,它就像一把小錘子,可以把鬱結的氣機打散,然後從上往下匯出去。
長沙橘子洲頭
再來看荷葉,說到荷葉,就不得不提一下荷花。
荷花,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賦,尤其是北宋文學家周敦頤的那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你看荷的葉子和花雖然生長於淤泥之中,但是卻一塵不染,可見,它升清降濁的功能非常強大。
再看荷葉“色青、氣香、形仰”,它就像一個碧綠的托盤,在清清冷冷的水面上,一莖獨立,既不與汙濁同流合汙,又不理會塵世的紛爭,而它的這股向上託舉的勢,就象徵著一股升發的力量。
民間也常用荷葉來做糯米雞吃,用荷葉包裹著糯米和雞肉,放到鍋上一蒸,蒸好以後的糯米雞既融合了荷葉的清香,那雞肉吃起來又不容易膩,因為荷葉它還可以降濁啊,可以把食物的一部分膩滯之氣轉化掉。也就是說,荷葉一進到體內,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助脾氣升清,一路助胃氣降濁。
關於這張方子,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評價的。
清代名醫徐大椿說,“此健中消滯之劑,為脾虛食滯痞結之專方”。而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凡脾虛氣陷,而為便瀉不運者,可佐入培中之劑。古方荷葉燒飯,即是此義。”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用這張方子呢?
1、說話聲音小,不洪亮,給人一種有氣無力的感覺。而且特別容易疲累,同是在外面走一圈,別人不累他先累了,站或坐的時候總想找個東西靠著。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所以沒有力量。
2、腹脹,稍微吃一點東西肚子就愛脹,還會便溏,就是大便軟爛,不成形,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完谷不化的現象,吃下肚的東西啊還沒來得及消化、吸收就又排出來了,好像腸胃一點作用也沒起。
這就是《內經》裡所說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臏脹。”假如清氣不能向上升舉,轉而往下走,就會發生洩的病;濁氣不能通降下排,轉而往上走,亂作一團,堵在那裡,就會發生脹滿之病。
3、食慾不振,看到好吃的飯菜沒有胃口,舌頭一伸出來,舌苔又厚又膩,這是腸胃有積,民間也叫食積了,這團積滯會阻礙脾胃正常運化,導致脾胃氣機板結,就像乾涸的土壤一樣,那它還能長養萬物嗎?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不妨煮枳術荷葉飯來吃,既能補虛,又能祛邪,在一點一滴中幫你把虛弱的脾胃培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