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男,30多歲,看起來身體還不錯,但是近五年來出現了一個怪毛病,反反覆覆拉肚子,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不好。好的時候和正常人無有兩樣;不好的時候,大便次數增加,每天4-5次,或十多次不等。好的時候,大便成形;不好的時候,大便呈糊狀、有粘液,甚至有血便。不好的時候,用點“消炎藥”,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以為就是胃腸功能不好,注意生活調理,注意飲食衛生就是了。
2年前,由於症狀反反覆覆,就醫時醫生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發現:他的遠端結腸直腸粘膜廣泛瀰漫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形成,粘膜表面甚至有膿苔,出血。後來又完善了血液化驗、結腸直腸粘膜病理活檢,最後診斷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乙狀結腸型)。
炎症性腸病,不就是腸道發炎了嗎?怎麼如此惱火?反反覆覆呢?這個病伴隨著這個年輕的人,影響了他的生活質量,也讓他苦惱不堪。
隨後的兩年,C經常到醫院來看病,經常用藥治療。但是還是時有發生,疾病如影相隨,不能擺脫一樣,令他苦惱不堪。有的時候,他也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索性算了,不想治了,大吃一頓串串火鍋,先飽個口福,管它的呢?隨後病情復發,不得不又來到醫院,接受檢查治療。輕言放棄,談何容易?這種放棄是放棄健康,放棄生命,又有幾人說做就能做得到的呢?
炎症性腸病,這是一種什麼疾病呢?它為什麼如此難治?為什麼總是反反覆覆拉肚子呢?
說到炎症性腸病,可是真的不敢小覷這個疾病。這種炎症性腸病,不是一般的腸炎,而是一種特別的疾病,在臨床上也算是“高大上”的疾病了。說它高大上,並不是說得了這個疾病有多麼光榮,而是由於這種疾病難以診斷,難以治癒,往往遷延不愈,還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但是如果能早點認識這種疾病,早點診斷,早點治療,規範隨訪,也不是不得了的疾病,也是可以攻克它的。
這是一種什麼疾病呢?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
以前屬於西方疾病,也就是說西方國家好發。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疾病,可以發生在歐美、拉美、亞洲、中國等國家,且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隨著其發病率的升高,國內外關於該病的研究越來越多。
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現在研究認為炎症性腸病與遺傳基因、環境、免疫和微生物等多因素有關。
臨床上主要有兩種疾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前文講到的C,就是潰瘍性結腸炎。我們這裡就講講潰瘍性結腸炎。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裡急後重、便血。有的患者還會有腸道外表現,如關節、面板、眼睛、肝臟、膽囊、胰腺、腎臟等器官受累的表現。
結腸鏡檢查往往發現,從直腸開始,粘膜瀰漫連續性分佈,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紊亂、粘膜脆,容易出血、膿性分泌物等。慢性反覆發作的患者可見多發的炎性息肉、腺瘤、甚至癌變粘膜等。腸道往往會變窄,長度會變短,甚至會累及結腸全部、小腸。
病情會有活動期和緩解期交替進行,病程很長。
病理學檢查會發現:粘膜大量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隱窩有急性炎細胞浸潤,隱窩炎,甚至形成隱窩膿腫。粘膜表面可見糜爛、潰瘍、肉芽組織增生等。
如果是緩解期,結腸粘膜的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性細胞減少,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腺上皮與粘膜肌層間隙增寬,潘氏細胞化生。
診斷潰瘍性結腸炎,需要綜合檢查綜合分析,還需要長期隨訪,方能做出比較準確的診斷。一個完整的診斷需要包括臨床型別、嚴重程度、病情分期、病變範圍和併發症。
潰瘍性結腸炎,之所以比較惱火,一是因為它是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另外若得不到及時很好的治療,會出現很多併發症。常見的併發症有腸出血、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膿毒血癥、全身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需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治療。
一般來說,治療的目標主要是緩解臨床症狀,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促進炎症粘膜癒合,改善粘膜功能;治療併發症,避免病情進展過快過壞;治療併發症,治病救人。綜合治療,改善患者體質,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和免疫力。長期管理患者的隨訪檢查和治療,讓患者心有所依,病有所治,與醫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對患者的長期幫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避免患者得病亂投醫,治療不規範,貽誤病情,成為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會導致更大的痛苦,花更多的費用。
治療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個性化治療。
常用藥物有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益生菌製劑等,還需兼顧全身營養、心理疏導等治療。
患者C,現在好多了,他堅持治療,取得階段性好轉,有時復發,但是復發次數已經明顯減少了。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明顯減輕,他已經恢復工作,可以勝任正常的工作了。目前仍然堅持隨訪,維持治療,鞏固療效。希望他能越來越好,直至痊癒,就皆大歡喜了。